![]()
(位于北京 琉璃厂 的百年老字号“一得阁”。图片来自网络)
近期,湘乡月山镇洪海村洪海屋场墨汁发明人谢崧岱的墓地修复工作引发广泛关注。这位月山乡贤在百年前以非凡格局书写了墨业传奇——他于清光绪六年( 1880 年)进京任职国子监典籍,因感研墨不便,潜心研制液体墨汁。
光绪十年( 1884 年),墨汁工艺基本成型。光绪十四年( 1888 )冬, 谢崧岱 在北京琉璃厂创立“一得阁”墨铺,店名取自其“千虑一得,不假师承”的艰难研制经历。 这位胸怀天下的湘乡人,不仅将产业传于弟子徐洁滨,更在刚完成研制后就以《南学制墨札记》公开他总结出的制墨八法, 具体而言,就是以油烟松烟为骨、骨胶麝香为魂,创出书写顺滑、历久弥香的墨品。
谢崧岱以湘乡人的胸怀与创新精神,将一份墨汁的答卷书写成百年传奇 。从国子监典籍到墨业宗师、一代湘商,他打破传统研墨的局限,开创液体墨汁先河,更以“一得阁”之名惠泽天下。 其制墨八法与《南学制墨札记》的公开,彰显了湖南人“经世致用”与“天下为公”兼具的精神特质 。如今,一得阁墨汁不仅是“中华老字号”,更成国家级非遗,印证了谢崧岱的智慧:真正的成就,当如墨香般绵长,润泽后世。 谢崧岱 是“经世致用”的另一类人物, 我们现在就需要更多的这类科技创造型人才。
![]()
(“一得阁”创始人 谢崧岱。网络图片 )
附: 《南学制墨札记》的序文
(光绪甲申( 1884 ),湘乡揅经榭谢氏刊)
序一
甲申( 光绪十年, 1884 )七月,祏生表弟绕道清江,出近年所得就正于余,以余久同学于舅氏也。读其中有《制墨札记》,并得试其所制桐烟,乃叹凡事之心必有时会,而著书之未易轻言也。祏生之言曰:“读书必先分类,必读尽专门之书,然后可以著笔。”观其所著,颇不负所言。然令当今之世不用墨盒,虽读尽墨经诸书,能出古人范围,而强世人之不尚端砚耶?此则关乎时会,有非可强而致者。制墨且然,遑论他哉?祏生视此固为余事,然非读尽此类之书,而又身历而手试之,亦不能有此数条。甚哉!诸书之何可轻言也?祏生勉哉!
吾愿读凡书之尽如读墨书,而确有实际,以静待时会之至,自无负吾舅氏之教矣。适随漕幕有援闽之行,倚装书此,非可云序,亦藉以赠别云尔。
愚表兄蒋本鑑识
序二
庚辰( 光绪六年, 1880 )秋,岱始得游大学( 即北京国子监 ),与四川刘君搏万(炳灵)比屋而居,屡见于灯上取烟,问之则曰:“闻之饶君仪庭(登逵),可以参入墨盒。”岱询饶君,则曰:“无有师承,想当然耳,试之不甚佳。”岱效为之,亦不适用。旋刘君就馆南城,于是皆作罢论矣。
辛巳( 光绪七年, 1881 )冬学,彭君葆初(廷弼)笔札,自喜每一临池,必先去胶数次。岱因理前说,与之讨论。彭君纵论墨品以松烟为最细,叩其法,亦不能道其详。岱思松烟或者其松香乎?试之,得烟颇多,然犹不知研法。又数月,始渐知和胶轻重之数,其色甚佳。虽市墨去胶数十次,亦不能逮。彭、饶二君虽知其佳,犹存“烟不如墨”之见,力主必参墨汁。及就墨胶之说,盖以墨值贵而烟值贱也。岱思墨以烟成,烟即是墨,力主用净烟为是,然犹不知收瓶入盒之法。时而色深,远胜市墨;时而色浅,转不如市墨之最劣者。数字之间,浅深屡异。复用市墨,又恶其色淡而胶笔,不得已强用之。
自壬午( 光绪八年, 1882 )春季以后,未尝复用市墨矣。屡试屡误,屡误屡悟。至癸未( 光绪九年, 1883 )冬,始渐知收瓶入盒之法,遂无忽浅忽深之弊。吴君子中(立亭)照法制之,亦能适用。饶君亦转询于岱,于是问者渐多。岱一一告之,终稍逊于岱所自制,疑岱为秘者易有之。
此法倡自饶君,刘君和之,而岱实收其成,岂其间亦有数存耶?兹乘放学之暇,将数年所历试者详其原委,撰为八法:
取烟第一(附浸油法、用灯草法、发焰扫烟法)
研烟第二
和胶第三(附煎胶法、用药法)
去渣第四
收瓶第五
入盒第六
入麝第七
成条第八
名曰《南学制墨札记》。虽薰烟小道,然于 实事求是 ,讲求利用之,君子或亦未尝无小助焉!惜四君子皆不在学,未能与之商榷细订尔。
甲申( 光绪十年, 1884 )端节后一日,湘乡谢崧岱识于南学讲业堂。
![]()
(谢崧岱写 《南学制墨札记》 公开他总结出的制墨八法。李超平供图)
附二:《南学制墨札记》(白话文翻译版)
谢崧岱
序一
光绪十年( 1884 年)七月,我的表弟祏生绕道清江,带着他近年所写的文章来向我请教。因为我和他一起在舅舅门下学习过。我读到他写的《制墨札记》,并尝试了他制作的桐烟墨,不禁感叹:凡事要成功需要天时地利,著书立说确实不能轻易开口。
祏生曾说过: " 读书必须先分类,必须读尽专门书籍,然后才能动笔写作。 " 我看他的著作,确实没有辜负自己说过的话。然而当今社会已经不再使用墨盒,即使读遍所有关于制墨的经典著作,能够超越古人的范围,又怎么能强迫世人不使用端砚呢?这关系到时代潮流,不是人力可以强求的。制墨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事情呢?
祏生把制墨当作副业,但如果不是读尽这类书籍,并且亲身实践尝试,也不可能写出这许多条经验。真是深刻啊!著书立说怎么可以轻率开口呢?祏生要努力啊!
我希望读所有书都能像读制墨书籍一样,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以平静的心态等待时机的到来,这样才不辜负我舅舅的教诲。正好我随漕运幕府有去福建的差事,在整理行装时写下这些,不能算是正式的序言,也算是临别赠言吧。
愚表兄蒋本鑑 谨识
序二
光绪六年( 1880 年)秋天,我开始在国子监(北京最高学府)学习,与四川的刘搏万(炳灵)先生住得很近。我多次看见他在灯上取烟,询问后他说: " 听饶仪庭(登逵)先生说,这可以用于墨盒制墨。 " 我去问饶先生,他却说: " 没有师承,只是猜想而已,试过效果不太好。 " 我尝试制作,也不适用。不久刘先生到南城教书,这件事就搁置了。
光绪七年( 1881 年)冬天,彭葆初(廷弼)先生写信给我,说自己每次写字前,必定要先退胶几次。我因此重提之前的话题与他讨论。彭先生详细论述墨品,认为松烟墨最细,但问起具体方法,他也说不清楚。我猜想松烟可能是指松香,试制后确实得到很多烟,但还不知道研磨方法。又过了几个月,才逐渐掌握胶水调配的比例,制成的墨色非常好。即使市场上经过多次退胶的墨,也比不上。彭、饶两位先生虽然觉得好,但仍坚持 " 烟不如墨 " 的观点,主张必须加入墨汁。他们之所以坚持用墨胶,大概是因为墨贵而烟便宜。
我认为墨是由烟制成的,烟就是墨,坚持用纯烟制作才是正确的,但当时还不知道如何将墨汁装入墨盒。有时墨色很深,远胜市售墨;有时墨色很浅,反而不如最差的市墨。短短几天内,墨色深浅变化很大。再使用市售墨,又嫌颜色淡且胶性重,不得已勉强使用。
从光绪八年( 1882 年)春天开始,我就不再使用市售墨了。经过多次试验和失败,不断从错误中领悟。到光绪九年( 1883 年)冬天,才逐渐掌握将墨汁装入墨盒的方法,解决了墨色忽深忽浅的问题。吴立亭先生按照我的方法制作,也能成功。饶先生也反过来向我请教,于是来询问的人渐渐多了。我一一告诉他们,但效果总不如我自己制作的好,有人怀疑我有所保留。
这个方法最初由饶先生提出,刘先生响应,而最终由我完成,这中间或许也有天意吧?趁着放学的空闲时间,我将几年来的实践经验详细记录下来,总结为八个步骤:
1. 取烟第一(附浸油法、用灯草法、发焰扫烟法);2. 研烟第二;3. 和胶第三(附煎胶法、用药法);4. 去渣第四;5. 收瓶第五;6. 入盒第六;7. 入麝第七;8. 成条第八。
命名为《南学制墨札记》。虽然制烟是小事,但对于实事求是、讲求实用的人来说,或许也不无小补。可惜四位先生都不在学中,无法与他们详细讨论。
光绪十年( 1884 年)端午节后一日,湘乡 谢崧岱 识于南学讲业堂
![]()
(2025年11月8日,“一得阁”派人来到湘乡月山镇考察 谢崧岱墓地现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