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自带“慧眼”,微米级瑕疵无处遁形!
![]()
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一款机器人自带AI视觉的飞拍检测技术凭实力“出圈”,秀翻全场。谁能想到,过去困扰汽车制造行业的质检难题,竟被一家机器人企业轻松破解。
此前,汽车车门、方向盘、座椅等零部件的瑕疵检测,全靠老师傅的“经验+眼力”反复排查。不仅耗时耗力,效率低下,还常因人为判断差异遗漏发丝般细微的划痕。
![]()
AI飞拍汽车座椅检测
而这项先进技术彻底颠覆了这一局面——短短几秒内就能精准锁定并完成大量微米级瑕疵,让质检从“经验依赖”迈入“科技精准”的新时代。
技术亮相后,背后的“主角”也随之现身:2016年成立于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的达明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下称“达明机器人”)。依托广达电脑的技术底蕴,已迅速崛起为协作机器人行业的翘楚,并在全球市场中位居前列。
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长期被丹麦巨头优傲(Universal Robots)占据头把交椅,而达明机器人能实现弯道超车,跃升至行业领先地位?其逆袭密码究竟是什么?
01
背靠“笔记本一哥”
广达电脑
要理解达明机器人,就必须从它的“父辈”——广达电脑说起。
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广达电脑以稳健营收连续第20年跻身榜单,位列第348位。
![]()
此时的广达电脑,已从1988年中国台湾一间不起眼的办公室,成长为全球电子制造服务(EMS)领域的隐形巨擘——在笔记本电脑代工市场占据28%的全球份额,相当于全球每4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1台出自广达电脑的生产线。
广达电脑的诞生,恰逢全球科技产业的关键转型期。1988年,个人电脑产业正从台式机缓慢转向笔记本,但这一新兴领域技术门槛高、制造成本贵,被众多创业者避之不及,早期入局者大多铩羽而归。
创始人林百里却从中嗅到了机遇,敏锐捕捉到移动计算的未来潜力。他笃定笔记本电脑终将取代台式机成为主流,毅然押上全部资源,于1988年在中国台湾正式创办广达电脑。
创业初期,资金短缺、客户难寻的困境接踵而至。但团队没有退缩,坚持“三不”原则(不参加展会、不接受采访、不多元化),一门心思扑在技术研发与品质管控上。
这份对趋势的坚定信念,在9年后迎来了关键转折。
1997年,全球笔记本龙头品牌戴尔因合作商出现品控问题,急需寻找靠谱的新代工厂,创始人迈克尔・戴尔亲自赴台考察。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林百里带领团队全力以赴,仅用数月就攻克核心技术难关,达到戴尔近乎挑剔的代工标准,成功拿下这份重磅订单。
乘着戴尔订单的东风,广达电脑驶入发展快车道。1999年,广达电脑在中国台湾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功打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
2001年,广达电脑在上海松江区建立了大陆第一个制造基地——广达上海制造城(QSMC),涵盖达丰电脑、达功电脑等六家公司,主要生产笔记本电脑、汽车电子和云端产品。
短短10年后,2010年上海制造城的生产总值就突破2000亿元,占据当时松江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成为广达电脑全球制造网络的核心枢纽。
同年,广达电脑积极响应重庆发展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的战略规划,在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B区创建广达重庆制造城(QCMC)。
上海、重庆两大制造基地协同发力,推动广达电脑全球产能与出口规模持续攀升。2020年,达丰(上海)、达丰(重庆)分别以171.5亿美元、107.8亿美元的外贸出口额跻身中国外贸出口企业百强,分列第2名、第12名,成为中国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
02
从代工巨头
向机器人赛道转型
自2012年起,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兴起对笔记本电脑需求形成一定替代,其市场增速逐步放缓。
广达电脑并未固守既有优势,而是主动开启战略转型之路,前瞻性成立机器人部门,锁定六轴协作机器人赛道,以内建视觉系统构建核心差异化竞争力。
2015年,团队在日本东京发布首款TM5系列协作机器人,经过一年打磨,达明机器人于2016年正式落地上海松江。
依托广达电脑多年积累的技术底蕴与自身持续的产品创新,达明机器人仅用2年便实现跨越式突破,成功跻身全球协作机器人行业领先地位。
如果说广达电脑的成功代表了上一代“制造成本”思维的极致,那么达明机器人的崛起则宣告了新一代“制造价值”时代的到来。
林百里不止一次强调:“达明机器人不再是代工,而是自有品牌。”2024年达明机器人在中国台湾挂牌兴柜时,他更亲自站台,欣喜地表示“达明机器人要转大人了,我这个做爷爷的很开心”。
达明机器人的崛起,离不开团队核心人物——何世池博士。他是英国皇家学院的医疗机器人博士,深耕机器人技术领域多年。
在何世池团队的主导下,达明机器人已走出一条差异化技术路线,其核心竞争力正是内建AI视觉系统——通过在工厂全域部署视觉设备,结合TM AI+Trainer训练平台构建全流程智能检测闭环。
![]()
汽车行业应用
目前,超千台达明机器人原型机直接部署于广达电脑内部的生产线上,在检测、搬运、组装等工序中持续试错迭代,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
与传统“机器人+外挂视觉”的拼凑模式相比,其方案展现出降维打击般的优势:视觉硬件与控制软件原生集成,省去繁琐的兼容性调试,实现真正的“即插即用”,原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部署周期,被缩短至几天之内。
![]()
飞拍检测
“汽车产线质检太慢,这款机器人的AI飞拍检测功能可提速50%。”达明机器人的应用工程师王震东表示。凭借“机器人+视觉+AI”的核心技术壁垒,达明机器人的产品线持续丰富,广泛应用于半导体、3C电子、汽车制造业等高精尖领域。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8月,达明机器人同步发布首款轮式人形机器人“TM Xplore I”,以场景专精化路线切入工业机器人赛道。
![]()
首款轮式人形机器人“TM Xplore I”
在产品路线选择上,达明机器人与特斯拉Optimus的全地形通用性策略形成明显差异化。TM Xplore I放弃双足行走的技术炫技,采用麦克纳姆轮全向移动底座,搭配22+高性能伺服关节构成的上肢操作体系,形成“稳定移动+精密操作”的核心组合。
这一设计使其在15°倾斜的工厂地面仍能保持0.5mm级重复定位精度,可完美适配汽车检测、焊接车间、电子元件仓库等结构化工业环境。
据悉,目前该原型机已完成1000小时不间断运行测试,计划2025年第三季度进入客户验证阶段,2026年下半年正式量产,初期产能锁定每月500台规模。
03
达明机器人
缘何落地上海松江?
达明机器人的快速崛起,核心密码在于母公司广达电脑的基因传承与上海松江的生态赋能形成的双重合力。
这段渊源早在2000年便已埋下伏笔。彼时国务院批准试点建设15个出口加工区,上海松江赫然在列;而正筹划大陆建厂的广达电脑,刚结束南方某城市的考察谈判,听闻消息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松江招商电话。
没想到,一个电话却受到了上海招商专员的热情招待。一连数月,上海的招商专员轮流盯守在传真机旁,一有来自广达电脑的诉求,便坐下来集体商讨,确保能在第一时间给出解决方案。
这份极致的诚意打动了林百里,他当即敲定上海松江。在松江区的大力配合下,厂房仅用100天就圆满落地,为双方二十余年的深度合作筑牢了信任根基。
![]()
达明机器人所在大楼,临港松江科技城
而达明机器人将核心运营基地扎根松江的临港联合公司下属园区,这不仅是广达电脑对这片土地产业价值的深度认可,更是对松江“生态+政策+人才”优势的精准考量。
该园区的主体为上海临港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是以园区招商运营、企业专业服务、科创产业投资为主业的园区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和总运营商,隶属于上海市属城市保障类国有企业临港集团,是上市板块“上海临港(600848)”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产业生态来看,园区已汇聚近200家智能终端企业,覆盖芯片、机器人等关键领域,培育了约30家专精特新企业及近10家上市及拟上市公司,智元机器人、晶晨半导体、山源电子等知名企业均在此集聚。
![]()
临港联合公司下属园区智能终端产业生态
密集的汽车、电子、半导体企业,为达明机器人提供了“家门口的试验场”。其自带视觉系统的协作机器人,能在3C电子组装、汽车零部件检测、半导体搬运等场景快速打磨迭代,正是得益于本地需求与供给的即时响应、高效联动。
此外,松江区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人才补贴、研发资助等。尤其是去年末颁布的《松江区电子信息产业智能终端细分赛道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与今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松江区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从战略规划与资金支持两个层面支撑智能终端企业发展。
人才储备方面,上海及周边高校在机器人、人工智能、自动化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积累,更是为达明机器人上百位研发人员组成的团队持续输送新鲜血液。
从广达电脑“百日建厂”的信任奠基,到达明机器人借势生态快速突围,这场跨越二十余年的“双向奔赴”成绩斐然。
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统计,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32.8亿美元。依托松江生态赋能及自身技术积累,达明机器人有望在工业机器人细分赛道持续领跑,成为推动中国智能制造升级的主力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