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持续强化,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但是,因反诈防控而引发的“误伤”事件也偶有发生,让群众感到不适。
![]()
据央视新闻报道,一位律师在山东东营出差期间,去东营某银行取款4万元而被柜员反复盘问,并被银行方面报警。此事在网络上引发关注,不少网友都感同身受表示自己也有类似的遭遇。
南方+记者联系到律师周筱赟,其向记者讲述了这段经历,并表示,理解并支持反诈工作的初衷,但各级基层的银行不能对反诈层层加码,建议加大源头治理、精准防控,勿让反诈误伤了普通群众。
![]()
南方+:事情是怎样的,为何取个钱最后需要报警处理?
周筱赟:11月3日,我在山东东营出差,因朋友结婚决定取4万元现金,因ATM有限额就到建设银行东营东城支行柜台取现,本以为几分钟就能办完的业务,谁知到了柜台后,柜员问我取现的用途是什么?我当场有些蒙,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规定是5万元以上才要说明用途,自己取现额度未达到标准。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我们这里规定“取现1万元以上就要说明用途”。我问这是哪里的规定?柜员答复:东营市反诈中心。
此后办理业务过程中,银行柜员反复盘问我取钱的用途,以及近期卡上某笔转账的事由。这让我感到抵触,又非公安机关,为何盘问一名普通储户?我抗拒回答后,银行就说必须叫反诈中心的民警来处理。
最终民警也没有出警,我和银行不欢而散,业务也未办成就离开了。
南方+:央行此前规定5万元以上需登记,而东营当地将门槛降至1万元。您认为这种“层层加码”的核心矛盾是什么?银行是应该严格执行统一的国家规定,还是可以根据地方情况自行调整标准?
周筱赟:根据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三部门联合发布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个人办理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标准是单笔5万元以上。
而建行东营分行说是东营市反诈中心,规定的标准是1万元以上就要说明来源和用途。但后来东营市反诈中心否认,说他们从来没有规定数额,是银行的问题。不管是谁规定的,建行东营分行或者其他机构,都没有权力把这一标准下降到1万元。更何况,该管理办法在今年8月,出台了新的征求意见稿,把这个5万元也取消了。
反诈层层加码的关键问题,就是懒政和怠政。因为一刀切从执行层面是最简单的。但层层加码的反诈,走向了它的反面。不能借着反诈的名义,折腾普通老百姓。
南方+:事件经过媒体曝光后,有银行人在这条新闻下点赞,您觉得反映出目前银行员工的哪些心态和状态?
周筱赟:我看到有不少银行柜员在我后台留言,表示对我的支持,甚至有银行柜员提出要众筹请我起诉银行。这就说明过度防控,不仅折腾了普通老百姓,同样也折腾了广大基层银行柜员。我加上其中一些银行柜员的微信,他们向我源源不断地提供了一些银行内部文件和内部通知。
通过他们,我了解到,自从我曝光东营建行后,有一些银行已经全部暂停了不合理的过度防控,但有一些银行,还是换汤不换药,对银行柜员提出“无感防控”等更高的要求。希望有关部门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也减轻银行柜员们的负担。
南方+:个人权利与反诈公共利益的平衡如何把握,有效的风险防控与过度干预甚至侵犯隐私之间如何取得平衡?
周筱赟:我认为应当遵循合理、适度的原则。但现在不少地方一刀切地防控,显然是不合理、不适度的。反诈应当做到源头治理、精准防控。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搞一刀切。现在生活中甚至大量发生取现2000元,就有人来上门核实,转账几千块钱,银行账号就被封的情况。这种情况,不单单出现在建设银行,而且所有银行都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企业的正常经济往来。
储户取现的用途,具体要买什么东西,上个月有人转了一笔钱给我,只要不涉及违法犯罪,我就没有义务向他人公开。这是我的隐私权。即使涉及违法犯罪了,也只有公安机关,经过法定的程序,才能进行调查。
希望通过我的经历,能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一情况,能够改变这一现状。反诈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不能以折腾群众为代价。
南方+记者 徐勉 王越莹
【作者】 徐勉;王越莹
南方探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