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10月9日,第80届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一般性辩论现场火药味十足。来自欧盟27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31个国家,突然联手发难,把中国推上风口浪尖。
![]()
他们指责中国在人权方面存在涉疆、涉港、涉藏等一系列问题,声浪高涨,气势汹汹,仿佛一场预谋已久的“围猎”。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没有丝毫退缩,当即反击,点名批评日本,揭开日本二战历史、扩军野心、性别不平等和冲绳主权争议等一连串问题。
一个月后,日本媒体还不罢休,要求中方撤回批评遭拒,反而被中方步步紧逼。中国为何在国际压力下逆势突围?又是出于怎样的考量,选择用日本“开刀”?这场联合国的交锋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背后的逻辑值得细细拆解。
每到联合国人权议题辩论,国际舆论场就像一口大锅,热气腾腾。这一次,31国的“指责套餐”如约而至,明面上说的是人权,实际上早已超出正常讨论范畴。涉疆、涉港、涉藏,这些议题在西方媒体长年累月反复炒作,早成了老调重弹。
![]()
31国代表轮番上阵,口径惊人一致,但无论如何包装,背后都是围绕遏制中国的战略算计,把中国放在“被告席”上,试图在国际舆论场上“定罪”。
面对如此高压,中国代表孙磊的回应没有半点回避,直接回敬:“中国坚决反对并完全拒绝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无端指责。”
孙磊没有打太极,反而将矛头直指日本:“日本没有认真反思二战期间的侵略罪行,却一边大幅扩军,2026年防务预算高达8.84万亿日元,军费占GDP计划提升到2%;女性社会地位低下,2023年全球性别差距排名第125位;对冲绳原住民存在长期偏见和歧视;”句句铿锵,直戳日本痛处。
这番表态可不是一时情绪化,背后是有的放矢。日本一直试图在国际上塑造“受害者”形象,掩盖历史责任,还在安全政策上不断突破底线。
![]()
中国代表点名日本,不仅是正面回应,也是将矛盾焦点转向最活跃的“带头大哥”。近年来,日本在涉华事务上动作不断。
其关于台海局势的不当言论,以及频繁拉拢美国、澳大利亚等盟友之举,皆是对中国核心利益的公然挑衅,如此行径,令人警惕。用一句话概括,这不是简单的“你来我往”,而是一次有节奏、有策略的“反击战”。
时间来到一个月后,日本媒体对联合国大会上的交锋意犹未尽,开始大肆炒作中方“点名批评日本”的发言,要求中国撤回相关说法。
日本是想打一场“舆论翻身仗”,可惜算盘打得再精,也遇上了铁板。中国方面态度鲜明,拒绝撤回,理由很简单:“事实就是事实,历史问题不能回避,现实问题不能粉饰。”
![]()
日本近年的对华政策变化,实则埋下了今天冲突的种子。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上台后,立场比以往更为强硬,甚至不惜在台海问题上放出出兵威胁,明摆着要在区域安全问题上与中国“硬碰硬”。
于中国而言,此举绝非仅是对历史的罔顾,更像是在现实的地区和平画卷上投下了一颗不安的石子,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威胁。中国选择对日本“先下手为强”,等于在国际场合亮明底线:想在中国核心利益上做文章,绝无退让空间。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社会问题也被推上风口浪尖。女性地位提升缓慢,性别平等排名一落千丈,冲绳原住民权益难以保障,这些现实问题与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高调形象形成鲜明反差。
![]()
在中国代表的发言中,这些话题被一一揭开,不仅是对“道德制高点”说法的有力回击,也让外界看到,指责别人容易,正视自己难。
从联合国讲坛到媒体舆论场,中日围绕历史、现实和地区安全的争议持续升温。日本媒体翻炒旧账,表面上是维护国家形象,实际上也是为国内外政策寻找合法性。
中国则通过坚决拒绝让步,表明态度:既然有人想在联合国舞台上“甩锅”,中国就要在国际舆论场中“亮剑”。
在31国集体围攻的夹击下,中国并没有选择回避或者息事宁人,反而是主动出击,特别是在日本身上“开刀”。这背后,既有现实考量,也有国际博弈的逻辑。
![]()
首先,日本这些年在对华政策上不断“加码”,不仅跟随美国步伐,参与遏制中国的各种“小圈子”,还在台湾、南海等敏感话题上频繁发声。
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上任以来,态度更为激进,甚至扬言要直接介入台海局势,这种“主动出击”的姿态,已经让中日关系变得紧张异常。中国此时反击日本,不只是针对某一次发言,更是对日本长期行为的系统回应。
其次,日本在人权、历史和社会问题上的“短板”,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女性地位低下、性别平等落后,还是冲绳原住民权利被忽视,这些问题都与日本自我标榜的“民主自由”形象大相径庭。
![]()
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当众点破这些现象,实际上是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方式,让日本难以再轻易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他国。
日本从未真正反思二战侵略历史,到今天大幅扩军、推动修改安保政策,这样的转变让中国不得不警惕。
孙磊在联合国现场直接援引《波茨坦公告》,点明冲绳归属问题,既是历史事实的重申,也是对日本“修宪扩军”企图的警告。中国通过这种方式,明确向国际社会传递信号:历史账不能糊涂算,现实问题更要有理有据。
欧盟、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于人权议题上“抱团”。此等行径,一则源于各自外交之需,二则是妄图借中国话题,以转移其国内矛盾,实乃别有用心之举。
![]()
中国代表的反击,不仅仅是回应,更是对“围攻”模式的拆招。把矛头对准带头的日本,是把复杂的多边攻势聚焦到单一突破口,以攻为守,掌控节奏。
最后,中国并没有把自己放在“受害者”位置,而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国际规则讨论。面对攻击,既不回避也不妥协,反而通过对话、揭短和事实,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这种方式,比一味防守更有效,也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自信和底气。
结语
联合国辩论场上的这场“混战”,看似31国围攻,实则是中国用坚决和理性,主动拆解了对手的“合围”。中国代表公然点名日本,此乃一次掷地有声的反击。
![]()
这不仅彰显强硬态度,更在区域安全、历史责任与现实问题的交织中,清晰无误地亮明了中方立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选择先拿日本“开刀”,既是对现实挑战的回应,也是对未来局势的主动布局。国际博弈没有剧本,关键时刻还得看谁能把握主动,把握节奏。
参考:中国点名批评,日媒破防——观察者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