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11月11日晚,首届中国(渠县)户外纺织服装AI设计大赛决赛在渠县体育馆落幕。25组从全国2000多份作品中脱颖而出的AI设计佳作,经过激烈角逐,大赛金奖被设计师余梅夺得,同时产生了银奖2名、铜奖3名以及多个单项奖。
光影交织,科技与创意在T台碰撞。这场赛事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达州市人民政府等单位指导,自今年9月启动以来,吸引了全国设计师的广泛参与。决赛现场,25组入围作品通过动态走秀形式精彩呈现。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颁奖仪式现场。
巅峰对决:多个奖项归属揭晓
决赛现场,7位来自行业协会、知名院校和企业的评审专家,从创意性、实用性、市场潜力等多维度对作品进行综合评判。
经过激烈角逐,大赛最终产生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此外,大赛还评出最佳工艺奖、最佳创意奖、最具市场潜力奖、最佳视觉设计等多个单项奖,以及优秀奖6名、入围奖9名。
![]()
获得金奖的作品。
凭借作品《冰刃·华风智甲》夺得金奖的设计师余梅来自武汉,她表示,这次大赛不仅为设计师提供了展示创意的平台,更通过AI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为户外服装设计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轻纺服饰作为渠县三大百亿级特色产业链之一,已入选“四川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本次大赛是渠县以赛事为纽带,汇聚行业资源、激发创新活力、赋能产业升级的重要实践。
科技赋能:AI重新定义设计边界
本次大赛最显著的特点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过程中的深度应用。参赛者利用算法生成图案、优化版型、预测面料性能,大大提升了设计效率与创新性。
入围作品《机能橙潮》的设计师介绍,通过AI工具,他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数十种配色方案和功能设计组合,这是传统设计方法难以实现的。
![]()
T台优秀展示。
另一组作品《汉阙云潮》则巧妙地将渠县汉阙文化元素通过算法进行解构重组,创造出既传统又未来的视觉语言。这些作品展现了AI技术在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方面的独特价值。
大赛落地渠县,看重的是当地多元的服装品类基础,能为设计师带来灵感。2020年10月,渠县正式成立西部渠县轻纺服饰产业联盟,现有会员单位30家,推动产品拓展至户外装备、泳衣、汉服、鞋类、智能纺织等多元领域,其中户外产品生产企业达25家,涵盖滑雪服、冲锋衣、登山服等全品类。
![]()
入围作品展示环节。
产业落地:渠县能把创意变产品
与一般设计大赛不同,本次比赛特别注重作品的商业转化潜力。在决赛前夕,已有4组入围作品由渠县本地企业进行小批量成衣试制。
“我们不仅仅是在评选优秀设计,更是在为产业寻找未来的爆款产品。”大赛评委、四川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负责人表示,所有入围作品都将进入渠县服装产业资源库,获得与生产企业对接的机会。
渠县自2020年将纺织服装确立为“首位产业”以来,全县纺织服中国西部国际轻纺服饰产业规模大、外向度高的产业集群,从单一加工型企业到多元化融合型发展企业的转变。
大赛期间举办的订单签约仪式,为优秀作品提供了直接走向市场的快速通道。这种“设计即产品”的办赛理念,确保了创意能够真正转化为商业价值。
按照规划,到2030年,渠县力争全县纺织服装企业数量达200家以上,纱线产能突破10万锭,织机突破5000台,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着力打造西部轻纺服饰产业集聚高地。
文化赋能:汉阙元素闪耀未来时装
渠县作为汉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本次大赛特别强调地域文化元素与现代户外需求的融合。多组作品从汉阙建筑中汲取灵感,将其造型、纹样转化为服装设计语言。
《竹野行歌》作品将非遗竹编工艺与户外服装功能需求相结合,既展现了传统文化魅力,又满足了现代户外活动的实用需求。
评委会认为,这些作品成功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为户外服装设计提供了新的文化视角。不少优秀作品运用了文化赋能的设计思路,巧妙融合渠县竹编、中国汉阙等元素,为户外服装注入了地域特色。
比赛落幕,但渠县服装产业的创新之路刚刚启程。得奖作品可借助当地完整的产业链优势,最快本月底就能与消费者见面。(渠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