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美国通过两轮行政令叠加对印度商品加征关税,最终形成 50% 的总税率,8 月 27 日正式落地,把印度出口企业打得措手不及。
![]()
眼看局势吃紧,印度急了试图向中国示好,想要联手抗衡美国的压力。事实上这一时期中印关系已进入恢复阶段,莫迪总理在天津会晤中明确表示 “印中是伙伴而不是对手”,两国达成多项共识并推进直航恢复等合作,并非单纯临时求助。
然而中国的回应始终秉持务实克制的态度,一点都没有要 “抱团取暖” 的意思,这一幕直接让印度媒体炸了锅,前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在《印度教徒报》的文章中提及:中国的实力,已经不容忽视。
从这件事开始,印度不得不重新审视它和中国的关系。它或许已经意识到,自己以为还能和中国平起平坐的时代,其实早已经过去了。
现在的中国是一个拥有战略自主的重要力量,而印度,还在推行 “多向平衡” 的外交策略,既深化与美国的合作,又维系与俄罗斯的关系,这种策略在今天的局势下,越来越难撑得住了。
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做支撑,外交上的复杂博弈很快就会变成 “左右为难”。这次美国对印度加税,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经济施压迫使印度调整对俄能源政策,打击印度在珠宝、成衣、虾类等领域的出口优势。
结果一出,印度相关行业直接受伤,损失惨重,智库预测其对美出口额将从 2025 财年的 870 亿美元骤降至 2026 财年的 496 亿美元。
![]()
但与此同时,中国面对美国的关税压力,却显得从容不迫,国内市场能兜底,外贸渠道也够广,且中美已达成《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逐步缓和关系,根本不慌。
中国这些年不光是经济规模大了,关键是结构稳了,产业链全了,抗风险能力强了。尤其是在高科技和制造业上,中国已经有了自主掌控的能力,而印度研发投入仅占 GDP 的 0.66%,还在为关键技术依赖外部发愁。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国家打 “关税战” 的结果自然是天差地别。除了经济层面,印度在地缘政治这盘棋上,也显得越来越尴尬。
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搞 “合作机制”,又不敢得罪俄罗斯,因为能源和军备都要靠那边。想多方平衡利益,结果是各方都有不满。
![]()
尤其是在中印边境问题上,印度媒体时不时就炒作相关话题,说得跟 “渗透” 一样严重,但现实是,印度自身在推进 “活力边村计划”,而中方已与印方就边境问题达成 10 点共识,仁青岗、普兰等传统边贸市场也已恢复,生意照做,经贸往来逐步升温。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嘴上说得再硬,实际动作才是最真实的态度。印度的外交表面是强硬,实际是务实。
它清楚,真正能给它带来经济好处的是邻近的中国,2024 年中印双边贸易额已达 1384.78 亿美元,中国多年保持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可惜的是印度在多方关系中摇摆太久,现在被现实推着做出选择,却发现自己手里的牌不够硬了。
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负面认知多集中在边境问题,但对中国商品的接受度较 2020 年提升了 12 个百分点,而很多媒体长期报道负面内容,导致防备心理很重。
![]()
但印度的经济精英和政策制定者,却越来越多地在学习中国的经验。无论是制造业园区的建设,还是基础设施规划,都能看到中国发展的影子。
可以看出印度政府在对华合作的同时仍有防备,2025 年已计划将中国企业在印电子合资企业的持股比例限制在 10% 以内,并强制要求技术转让。而在国际组织里,印度的态度更微妙。
表面上是要走自己的路,背后却希望能搭上中国推动的多边机制,在世界贸易组织里,印度就曾主动找中国一起提出改革建议,反对美欧的一些贸易偏见。
很多人可能会问,中国为什么在印度释放合作信号后没有立刻高调回应?中国其实并不是不想合作,而是更看重稳定、可持续的关系。
中印之间的问题不少,从边境到媒体舆论都存在长期的摩擦。中方始终坚持 “互为发展机遇、互不构成威胁” 的战略认知,主张通过边境事务磋商机制解决争端,不会因为一时的局势变化就贸然推进合作。
![]()
更何况,中国现在越来越有底气去选择哪些合作值得投入,在金砖机制、“一带一路” 倡议、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框架下,中国已经有了更多的伙伴和资源。
截至 2025 年 6 月,金砖大家庭已扩展至 11 个成员国和 10 个伙伴国,越南等国也已加入金砖伙伴国,中国不再需要去迎合任何一方的态度转变。
中印之间不会变成亲密盟友,但也不至于长期对抗。往后走,印度要想在国际上真正站稳,只靠美国是远远不够的;而要与中国相处,也不能再用过去那种 “既借力又防备” 的方式。
参考信息:
透视中印关系的逐步重启2025-09-22 10:02·中国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