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叔叔今年52岁,和老伴刚退休,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身体。最近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洗手时手背有些发痒,朋友吓唬他说,可能是“血糖高在作怪”。慌乱之下,张叔叔匆忙拿着体检单,忧心忡忡地挂号找医生。
坐在诊室外,他反复问自己:“刚查出来血糖5.8,得赶紧吃二甲双胍吗?不拖,早点吃药是不是更稳妥?”其实,这正是很多中老年人的共同困惑:血糖“稍高”,是不是就该立刻用药?
![]()
医生见到张叔叔,第一句话就是:“血糖没越过这个范围,先别急着吃药,乱吃反而害了自己!”张叔叔一脸茫然,难道拖着不治更好吗?50岁以后控糖的关键,真不是你以为的那样简单。这个让很多人“吃错药”的误区,你中了吗?
“高血糖”到底该不该立即吃药?医生这样说
许多人体检时查到“空腹血糖略高”后立刻惊慌失措,第一时间想着“吃药控制”。但实际上,权威指南明确指出,血糖指标轻微异常,并不等同于糖尿病。
中国营养学会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均明确:“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才可诊断为糖尿病,而5.6-6.9mmol/L属于“糖调节受损”或“糖耐量异常”,这一阶段最主要的是生活方式干预。
![]()
2023年《糖尿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检出率约为11.2%,但其中相当比例是“早期异常”,并非都需要吃药。
过早使用降糖药物,可能产生这些危害:长期依赖药物,易导致低血糖、消化道不适等副作用,还可能掩盖生活方式干预的真实效果。
国内外大样本研究证实,生活干预可使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风险下降58%,有些人通过调理,血糖完全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
坚持科学控糖,2-3个月后,身体能有哪些变化?
正常的血糖波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味吃药或放任不管。对于没有确诊糖尿病,仅仅处于血糖偏高(5.6-6.9mmol/L)的50岁以上人群,积极调整生活习惯,往往带来3大变化。专家总结如下:
血糖稳定不再波动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长期随访发现,通过合理饮食与适量运动,近73%的血糖异常者在3个月后实现血糖平稳控制,未见发展为糖尿病。比如:每周快走150分钟、控制主食总量、早餐结构调整。
![]()
体重和内脏脂肪双重下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研究证实,将晚餐碳水减少20%,血糖自律人群腰围3个月平均下降2.7cm,体重减轻2-5公斤。减少内脏脂肪,有助于胰岛素敏感性提升。
改善睡眠和精力
血糖平稳的人,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失眠、早醒现象也随之改善。中华医学会数据指出,血糖异常群体将失眠率降低了17%,白天疲劳感显著减轻。
![]()
当然,这些改善不在一日之间,但坚持2-3个月后,相信你能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尤其是第2点内脏脂肪减少,往往是被大多数人忽视的控糖关键所在。
医生建议:控糖要把握3个关键,别被“药物依赖”误导了
《中老年血糖管理新指南》明确指出,血糖尚未超过诊断标准时,应以“非药物干预”优先。以下3个步骤建议你立即尝试:
饮食优先调整,主食要控制好总量
每餐主食量控制在拳头大小,多用杂粮代替精米白面,适度补充蛋白和蔬菜。建议早餐增加一份鸡蛋,晚餐减少主食。不必追求极端“无糖”,而要注重真实饮食平衡。
![]()
规律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快走即可
研究显示,无需高强度运动,将快走“慢到能说话但不气喘”为佳,坚持后血糖和体重都会逐渐改善。关节不佳者可采用骑行、游泳等方式替代。
定期复查血糖,评估干预疗效
每3个月到正规医院复查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做到心中有数。几次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空腹血糖<6.1mmol/L),完全可以安心,无需迷信保健品或盲目服药。
当然,如果发现血糖已持续高于7.0mmol/L,或伴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如口渴多饮、夜尿增多、体重不明原因下降),应遵医嘱及时使用药物,防止病情进展、急慢性并发症发生。
![]()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血糖管理共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