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大国,
拥有着最先进的绝密重器核潜艇,
然而这艘顶级核潜艇,
却突然发了疯一样,
在南海国际海域疯狂逃窜,
“砰”一声巨响,
不知道撞上了啥,
最后拖着破损的身躯狼狈离开。
这是一个真实事件,
发生在2021年,故事的主角,
是美国海军的“康涅狄格”号,
号称其最强大的攻击性核潜艇。
美国后来的调查报告说,
是撞上了海底山脉,
该事故造成11人受伤。
最关键的是,这艘核潜艇,
直到2025年的今天都没有修好。
核潜艇这种庞然大物,
维修遥遥无期,
因为它的建造本就相当复杂艰巨。
当年,
中国要搞出核潜艇的时候,
遭到了十分棘手的难题,
在大家伙束手无策之际,
被关在“牛棚”里的一个年轻人,
偷偷递出来一叠“废纸”,
就是这宝贵无比的“废纸”,
解决了研发大难题,
确保中国核潜艇成功潜水!
这位“身怀绝世武功”的青年,
钟万勰(xié)。
而今天,
是他离开我们的日子。
![]()
上海钟家,
烙印在中华史册上的传奇,
钟家父子两人的背影,
是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山。
钟兆琳,
中国电机事业的拓荒者奠基人,
“中国电机之父”,
在他百年之后,
依然遗泽全中国:
他为后世,
培育出一个大名鼎鼎的学生,
唤作钱学森
他还为后世,
留下一个鞠躬尽瘁的儿子,
取名钟万勰
顶着“天才之子”的光环出世,
钟万勰犹如狂风中的一颗星辰,
他年少聪慧有所成,
原本可以踩在父亲的肩膀上,
摘下电机领域的科研明珠,
但他却选择走一条,
更艰难而崇高的道路,
闯入荒野,开创全新的学科!
![]()
钟兆琳
1956年,还在读大学的钟万勰,
写下关于工程力学的论文,
当时,
力学领域在中国刚刚起步,
他独到的见解令人惊叹,
校长直接就把这篇论文,
送到了中国科学院力学所。
一下引起两位“大人物”的注意,
一位点了他名:
钟万勰,你把力学学懂了,
来给我当助教吧。
这位“大人物”,
是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
没多久,
又一位“大人物”发了话:
钟万勰,
你可以去中国科技大学,
担任理论力学课程主讲教师了。
这位“大人物”,
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能得这两位看重,
可见钟万勰并不简单,
只是他们没有料到,
还未来得及展现“绝世武功”,
钟万勰就栽了个大跟头。
![]()
当年,
一个巨大的“黑色水怪”,
潜入太平洋游过墨西哥,
来到南美洲再横穿大西洋,
最后回到美国东海岸,
而这一切所消耗的全部动力,
仅仅是来自一块,
高尔夫球大小的铀燃料!
“大水怪”的出现令举世轰动,
这就是原子弹之后,
再度让世界震惊的,
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
世界进入潜海时代,
毛主席说:核潜艇,
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65年,
钟万勰所在的工学院,
正式承接了,
核潜艇耐压壳的研究任务,
上面点名钟万勰,
你来当研究工作理论组组长。
背负起核潜艇这一千钧使命,
当时他只有31岁。
![]()
钟万勰拼了命地钻研,
如何使核潜艇外壳承受强大水压?
这是复杂而艰巨的研制中,
一个十分棘手的关键难题。
他吃饭在想,睡觉在想,
就连梦里都是核潜艇。
偏偏此时,
狂风骤雨搅乱了人间,
钟万勰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
他的工作就停了,
人也被关进了“牛棚”。
他所有的努力白费了,
一切化作乌有,
此时此刻,
不断地折磨令他身心俱疲,
原本年少有为一腔热血,
而今无人问津,
被灰暗世道所裹挟,
很多人连气息都已经奄奄,
钟万勰又能干什么呢?
偶尔的“放风”时间,
有人偷偷来找他,
说核潜艇耐压壳难题还没有解决,
大家都急得团团转可是没办法。
一段时间后,
钟万勰悄悄把一叠废纸传递出来,
这叠纸,
被紧急送往核潜艇研发小组,
翻开一看,
所有人震惊地眼珠子都瞪直了,
好一个钟万勰,
关在“牛棚”还不“老实”,
在没有任何资料辅助的情况下,
全靠“脑袋瓜”,
就能在废纸上,
完成“核潜艇耐压壳体
锥柱结合壳体稳定性设计”。
凭他的这一成果,
解决一大技术难题,
确保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潜水!
后来他的这个设计,
成为我国核潜艇耐压壳计算规范,
还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和国家自然科学大奖。
![]()
“蹲牛棚”,
都能对国防做出如此卓越贡献,
一旦自由了那还了得?
很快钟万勰恢复工作,
他听说电子计算机问世后,
国际上力学研究和应用,
发生了巨大变化,
世界在一日千里的行进,
但我国在计算力学领域研究,
还是一片空白。
中国绝对不能再落后了!
钟万勰卯足了劲,
带着一帮小年轻,
要在计算机力学领域,
书写一段中国人的传奇。
当时全上海只有两台小型计算机,
搞核武要用,搞卫星要用,
分给钟万勰使用的时间,
少得可怜,
他只有每天晚上12点左右,
10到15分钟的上机时间。
为了这10几分钟,
他每天早上6点,
就得去“抢占”为数不多的穿孔机,
好准备晚上使用计算机后,
存储要用的纸带。
在这种无比艰辛简陋的条件下,
他创造了令世界震惊的奇迹:
离散辛数学。
离散辛数学,
是一种打破传统力学理论禁锢,
开创性地全新的科学方法。
这种专业术语普通人不太懂,
但就全世界的反应而言,
足以看出钟万勰干了一件,
多么了不起的大事。
那是1996年,
已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钟万勰,
带着他的“离散辛数学”,
去斯坦福大学力学所讲学,
在这个力学所里,
绝大部分面孔,
都是世界级的权威人物。
他在讲台上刚作报告,
就有人举手提出质疑,
但很快人们都沉默了,
全会场就只剩钟万勰的声音。
至报告结束,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那些该领域中鼎鼎大名的权威,
纷纷表示:“太棒了,
弹性力学还可以这样改进!”
历史这样记载,
外国人在这个领域,
做了这么多年的霸主,
自钟院士带着“离散辛数学”,
横空出世,
我们中国人凭此“国之重器”,
终是占有一席之地了!
![]()
后来,
他开创的这一结构分析计算系统,
广泛用于土木建筑、航空航天、
电子通信、海上采油、
核电开发、机械制造、
交通运输等众多领域,
他带来的,
不光是学术上的突破,
更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积蓄了无穷的力量!
钱学森曾给他写信:
“是您使弹性力学工程计算体系,
适应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要求,
真是为国家立了大功!”
步入晚年,
他将余生所有的光和热,
全部倾洒于教书育人的土壤。
84岁,
钟万勰拄着拐杖去实验室,
给大学生们上课,
他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
这短短的一截路途,
他得停下休息两回。
![]()
89岁,因担心坐着讲课,
会影响到情绪和气势,
他坚持站着给学生讲课。
教材是他亲自编写的,
发放给学生是免费使用的,
他心里燃烧着学术传承的使命,
兜里揣着治疗心脏病的药。

![]()
一身风骨种桃李,
三尺讲台寄深情。
2023年11月12日,
89岁的钟万勰,
奉献生命至人生最后一息。
他走了,
中国失去了计算力学学科、
计算力学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失去了计算力学领域,
一位功绩赫赫的先驱!
![]()
他曾说过:
“我们的头脑不比别人差,
中国人挺直腰板自己干,一定行!”
就是这样的一腔孤勇,
让他在那科研的荒原之上,
背负着中国计算力学,
万里跋涉艰难拓荒,
直到后起居上,为国争光!
钟老一生,国之栋梁,
功不可没,造福国防,
三尺讲台,寄学希望,
巨星辞世,举国悲伤!
他的精神照耀中华亘古源长,
他的故事世人传颂千古流芳!
今天,2025年11月12日,
钟万勰逝世两周年祭日,
向老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和最深切的缅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