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十二点,王大妈端着一碗热乎乎的米饭,反复斟酌着:“刚刚好吃八分饱,再多点怕撑着。”老伴一听,赶紧笑着劝:“咱都65了,身体得吃好,别总怕多一口。”可话音刚落,王大妈还是把碗一推,坚持自己“八分饱”原则。
街坊邻居也纷纷效仿,说什么“少吃两口肚子轻松”。可就在上个月体检时,王大妈发现自己的营养指标比去年下降了11.8%,一向健康的老伴反而状态更好。
![]()
医生看过检查单后,抬手摇了摇头,低声提醒:“年过六十五,吃饭的标准早就该改改了,‘八分饱’其实远远不够!”
八分饱,一直是中老年人习以为常的饮食口号,但真的是科学健康的选择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65岁以后,关于“吃饱”的那点事儿,到底还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健康真相。不妨带着这个疑问,继续往下看,或许能帮你刷新对健康饮食的认知。
八分饱,真的适合65岁以后吗?权威研究解读
“吃饭八分饱更长寿”?这句话很多人耳熟能详。但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65岁以后再严格控制进食量,反倒带来营养不良、肌肉衰减和功能退化的风险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升了12.6%。
中国营养学会指南同样指出,老年人体内的基础代谢率下降、胃肠功能减弱,如果再长期热量摄入不足,会导致机体蛋白质、钙、铁等多种营养素摄入普遍偏低,进而诱发贫血、易感染、骨质疏松等问题。
![]()
不仅如此,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2022年,样本数4165人)结果显示:每降低1个BMI单位,65岁老年人的跌倒、骨折风险上升7.4%。
专家强调:“八分饱模式”是跨年龄段的思路,真正到了高龄,还得讲究吃得更科学、更充分、更均衡。
不少老人担心“多吃容易胖、血糖升高”,其实一项由中华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牵头的随机对照试验已证实,餐次规律、摄入平衡的饮食对血糖控制和体重管理更有益,关键不是‘吃少’,而是‘吃对’”。
65岁以后继续吃八分饱会带来哪些后果?尤以第三点最易被忽视
坚持“八分饱”甚至“吃更少”,65岁后的老年人比年轻时面临的健康隐患更不得小觑。
蛋白质摄入不足,肌肉明显流失。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老年群体肌少症发病率高达22.8%。肌肉不足会导致步态不稳、容易跌倒,严重者甚至生活无法自理。
![]()
免疫力下滑,易发生肺炎等感染。老年人若长期营养不良,免疫细胞活跃度明显下降,数据显示,营养摄入不达标者感染率高出正常人13.9%,且其住院及死亡风险也随之增加。
骨质疏松隐患骤增,这是大多数人都忽视的一点。人体骨密度在60岁后自然下降,如果还“克制”饮食,钙和维生素D摄入量远远不足。据统计,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骨折人数已超2580万,近8成与饮食结构偏差有关。
![]()
此外,贫血、“老年痴呆”风险、营养性口腔溃疡等慢性问题也会逐渐增多。你以为“少吃能省事”,其实在无形中损害了身体根基,晚年状态每况愈下,反倒比同龄人“老得更快”。
建议:过了65岁,吃饭更该做到这6点,提升晚年质量
专家一致建议,年过六十五,吃饭更要讲“精”和“准”,要从以下6方面着手,实现科学、合理、个性化的膳食管理,才是提升晚年健康的关键:
蛋白质要足量:每天建议蛋白质摄入不少于1.2克/公斤体重/天。饮食中要多选鸡蛋、牛奶、豆制品及瘦肉、鱼虾等高蛋白优质食材,每餐都要有。
![]()
蔬菜多样色彩丰富:每日至少300克生蔬菜或150克熟蔬菜,深绿色、红色、橙黄色搭配,补充足量抗氧化剂和膳食纤维,有助肠道蠕动、血管保护。
主食合理搭配:细粮粗粮合理分配,注意不要单一,三餐占比可参照:早餐20%、午餐40%、晚餐40%。主食种类多样,确保碳水摄入,避免饥饿性低血糖。
![]()
少油少盐“适可而止”:烹饪油建议每天不超过25克,食盐每日总量控制在5克以下,远离过咸、过油腻诱发心脑血管病。
定时定量,避免“饥一顿饱一顿”:哪怕没胃口,也要保证一日三餐规律,养成定时进食的好习惯,这样代谢运转才更高效。
![]()
关注饮水与钙摄入:每日饮水1200-1500毫升,老人容易缺水,日常应适当摄取乳制品、豆制品补钙,必要时按照医嘱科学补充维生素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