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块墓碑上,只露一个“毛”字,这个“毛”字,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1966年,衡山县委在修渠挖地时挖出这样一块墓碑。先是只看到一个“毛”字,顿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大家心里都在猜:这莫不是和毛主席有关?挖开表土,深掘下去,才揭开了主人身份——“民国十八年刊,毛达湘女士之墓,原籍湘潭人氏”。原来,这里安葬的是一位革命先烈——毛泽建同志。
要说毛泽建是何许人,也许不少人会马上联想到毛主席。没错,毛泽建正是毛泽东的堂妹,而这个“毛达湘”也是她后来改过的名字。既然是堂妹,她的故事,自然和那位伟大领袖脱不开干系。可为什么墓碑上只刻“毛达湘”,要把“泽建”留在心底?她为什么会被葬在这块偏僻的土地上?想知道,先得把时间拨回到1905年。
![]()
那年10月,湖南韶山冲东茅塘,一个小姑娘呱呱坠地,家人给她取了个乳名——菊妹子。菊花盛开时节,她出生;菊花精神,她似乎也天生具备:坚韧、淡雅、傲立寒霜。可命运并不优待这个家庭。菊妹子降生没多久,父亲病故,母亲体弱,家里吃不饱,穿不暖。年仅数岁的她,被叔伯送到毛泽东家中作孩儿。很快,她成了毛家“义女”,跟着毛贻昌、文氏在一起,吃了不少苦,也享过毛家基本的温暖。
![]()
在这个阶段,毛泽建从小机灵又听话,毛泽东对她也颇为喜爱。兄妹俩一块儿放牛,一同读书。可好景不长,1919年,毛家老两口相继去世。15岁的菊妹子又回到亲生母亲身边。家还是那穷,母亲还是那弱,而她才不过豆蔻年华。生活的重担,瞬间落在她肩头。她成了韶山杨林乡肖家童养媳。大家都说:大概今后她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了吧?可她的心里,从来没打算认命。
![]()
有传言说,宛若一个灵光闪现的奇迹,1920年8月,毛泽东回到韶山。听说堂妹成了童养媳,他一声令下:把她接回湘潭,跟我一起去长沙念书,别再受那封建礼教的捆绑。就这样,20岁的菊妹子得以重回革命的轨道,她改名“毛达湘”,湘江边的革命浪潮中,她开始突破旧日的桎梏。
![]()
来到长沙后,她白天赶紧学文化,晚上和同学讨论新思想。1921年,她如愿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她又成功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那一刻,她掩不住激动:从童养媳到党员,她走过一条怎样的坎坷路?“我生来要追求自由,革命就是我的归宿。”她这么说。
![]()
可革命的路从来不平坦。她把自己又改名为“毛日曦”,说共产党像初升的太阳,总有一天要光芒万丈。是名字承载信念,也让她在风雨中看得更清楚一些。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她带头组织同学上街游行,点燃售卖日货的堆积如山的货物,还率领几千学生包围衡阳县政府,要求释放被扣押的学生代表。火光里,有人喊:“打倒帝国主义!”人群里,有人高呼:“毛达湘万岁!”那时的她,第一次尝到群众的热情,也第一次被敌人盯上。
![]()
1926年夏,她担任中共衡阳县委妇女运动委员。除了在工厂、街头宣传北伐,她还深入乡村,开农民夜校,组织农会,组建农民自卫军,发动妇女革命。夜色中,她在稻草堆旁,给大伙读《共产党宣言》,月光下,她和乡亲们一起商讨如何应对团防局。就这样,她成了衡阳农村的一股“女强人”力量。1927年,她还代表衡阳出席全省妇女代表大会,用短裙和长衫闯进会场,辩论北伐路线,赢得同侪尊重。
![]()
到了1928年春,为配合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暴动,她率队攻占南岳镇。接着到耒阳,下乡搞妇运,兼顾农会和游击队,自己还当队长。她用布阵法和地形学,把数十名队员分片包围敌人巢穴,执行斩首行动——处决了赵水生、李善,彻底击溃团防局反动武装,掩护红军家属转移。她手握长枪,脚踩田埂,风尘仆仆,却始终笑容坚毅。
![]()
这样的身影,让敌人无法忍受。1928年5月初,她和丈夫陈芬在耒阳夏塘铺被包围,双双落网。陈芬很快就牺牲了。被捕时,她已身怀六甲。同志们闪电般救出她,让她藏在一户乡亲家里产子。可好景不长,孩子啼哭,把她的藏身处暴露了。就在她新生儿一声啼哭后,敌人冲进来,将她再度抓捕。孩子最终没能活下去,母亲心如刀割,却没让这割喉般的伤口断了革命的血脉。
![]()
在狱中,她遭受了无数酷刑。捆绑、电刑、吊打,每一处身躯都是血迹。逼供不成,敌人还企图用她的亲人、用孩子的死相威逼。可她岿然不动,带着那句誓词:“乡亲们,今天杀了我一个毛达湘,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毛达湘站出来!革命者,杀不尽,斩不绝!”这一声呐喊传到狱外,成了红色火种里最炽热的一点。
![]()
时间到了1929年8月20日,花季少女一般的她,被推到枪口前。那一刻,她昂首地说:“革命无怨无悔!”随即就倒在酷热的晨光里,24岁,盛开却凋落。红军冒死护出了她的遗体,乡亲们将她葬在衡山脚下的一块荒坡上,插上了那座只露“毛”字的墓碑。墓碑下面,埋着一位先烈,也埋着一个时代无数男女的共同信仰。
几十年过去,墓碑早已风蚀斑驳。直到1966年,乡干部一翻土,才让冷硬的石碑现身。当“毛达湘”三个字完整露出,回忆便如潮水奔涌。很多人问:为什么要改名?因为那是她和革命最深的默契。为什么只刻一个“毛”?因为在那个年代,能让人想起的,不只是她的血脉,更是那份赤热的理想。
毛泽建的一生,从孩提的菊妹子,到响彻乡野的女游击队长;从童养媳的囚笼,到烈士的英名。她的名字,换了三个;她的信念,却始终如初。她用短暂的24年,点亮无数后来者的心灯。墓碑虽小,却足以让每一个经过的脚步驻足。
你我今日走在阳光大道上,呼吸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可别忘了,那些字里行间的鲜血和坎坷。毛达湘、毛日曦、毛泽建,背后是一群人用生命勾勒的山河。她倒下的那一刻,枪声响起,可革命者确实“杀不尽,斩不绝”。
墓碑从地底冒出,又沉入历史。它见证了农村夜校的灯火,也见证了枪林弹雨中的忠魂。而我们,更该让这段往事,在每一次抬头仰望衡山时,都能在心中,再燃一把火。
参考资料:[贺卫和.《巾紫峰下葬英魂 毛泽建烈士墓发现考记》.新湘评论,2012(05):39-41][黄亚楠.《毛泽建:湖湘菊骨傲秋霜》.湘潮,2017(09):54-5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