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9日,一个看似普通的星期天,却成为天文学界屏息凝神的一刻。西班牙萨巴德尔研究所的天文学家Joan Miguel Gonzalez-Navarra在83%月光干扰下,用20次60秒长曝光捕捉到了一段令人不安的画面——自10月下旬悄然隐没于太阳强光背后的星际彗星3I/ATLAS,终于重新现身。然而,它的回归并非凯旋,而更像是一场缓慢的告别。
在这段20分钟的观测视频中,3I/ATLAS呈现出一种异常的弥散结构:核心模糊、亮度不均,仿佛一团正在被宇宙之风撕碎的冰尘云。这一细节迅速点燃了科学界的讨论——这颗来自太阳系之外的“星际信使”,是否正经历一场不可逆的解体?
![]()
从火星轨道传来的最后影像
事实上,在Navarra的地面观测之前,中国“天问一号”轨道器早已从3000万公里外记录下了3I/ATLAS接近近日点时的关键数据。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的GIF动画清晰展示了彗星拖曳着明亮的气体彗发与尘埃尾迹,沿着其双曲线轨道掠过内太阳系。这些图像不仅确认了3I/ATLAS富含水冰和挥发性物质的本质,也为科学家提供了罕见的机会:观察一颗真正意义上的星际天体如何在太阳引力与辐射的双重作用下“活”出最后一程。
更重要的是,“天问一号”的观测为即将启程的“天问二号”任务铺平了道路。后者计划主动飞掠近地小行星与彗星,甚至可能采样返回。3I/ATLAS的现身,恰如一场预演——提醒我们,未来的深空探测不仅要面对技术挑战,更要理解这些遥远访客极端脆弱的物理本质。
![]()
“变蓝”还是“变红”?一场关于颜色的科学角力
3I/ATLAS引发的关注远不止于其轨道或结构。早在9月初,它就在穿越恒星背景时出现了一次“突然增亮”,并伴随颜色异常。部分研究者指出其彗发呈现偏红特征,而另一些分析(包括洛厄尔天文台张启成博士参与的预印本研究)则称其整体比太阳“更蓝”。这种矛盾并非数据错误,而是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彗星的光学特性高度依赖观测波段、尘埃与气体比例,以及太阳辐射的实时影响。
张启成在接受《大众科学》采访时直言:“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气体彗发会‘变色’——它只是在不同条件下展现出不同面貌。”他特别批评了某些将此类现象归因于“外星飞船”或“非自然技术”的说法,认为这类猜测不仅缺乏依据,更误导公众对真实天体现象的理解。“最令人沮丧的,是拥有科学背景的人也在传播未经核实的断言,”他说。
![]()
解体,还是演化?星际彗星的宿命之问
回到Navarra拍摄的那段视频。3I/ATLAS看起来“正在分崩离析”,但这或许正是星际彗星的常态。与太阳系内长期受引力束缚、轨道稳定的彗星不同,星际天体往往以极高速度闯入,经历前所未有的热应力与潮汐力。它们的结构可能从未经历过类似太阳这样的恒星环境,因此极易在首次靠近时瓦解。
换言之,3I/ATLAS的“崩溃”不是异常,而是一种必然。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宇宙物质在极端条件下短暂闪耀的证明。每一次碎片的剥离,都在向我们透露其母星系统的化学构成、形成历史,甚至星际空间的演化线索。
![]()
结语:在谣言与真相之间,科学需要耐心
3I/ATLAS的故事,既是一场天体力学的实况转播,也是一面映照人类认知边界的镜子。当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外星飞船”“神秘信号”等耸动标题时,真正的科学工作却在静默中推进:校准数据、比对模型、等待下一次曝光。
或许,3I/ATLAS最终会彻底消散于太阳风中,不留痕迹。但它的短暂造访,已为我们打开一扇窗——透过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另一个星系的冰尘残片,更是人类在浩瀚宇宙中保持理性、追问真相的执着。
而这,远比任何阴谋论都更值得敬畏。
信息来源:
3I/ATLAS: First Video Since Vanishing Raises Fears It's 'Breaking Apart'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