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从“胶急”到“胶傲”,一位博士的胶林十二年

0
分享至

【地方风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全会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农业强国”置于突出位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首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总书记在考察中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要加强科技应用,推动农文旅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今日,中国科协之声原创栏目“地方风采”特别对话广东农垦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谢黎黎,请她讲述自己坚守“为国植胶”的初心、带领当地天然橡胶产业从“胶急”走向“胶傲”的故事→



人物简介

谢黎黎,橡胶学博士研究生,高级农艺师,现任广东农垦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垦热作所)党总支副书记、所长。主要从事天然橡胶、南药、热带水果等作物的新品种引进、选育、种苗繁育以及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工作。

喧闹都市中,汽车轮胎碾过晨露未干的路面;手术室里,医生戴上无菌橡胶手套;港口处,巨型轮船的橡胶护舷轻轻抵岸……从陆地到海洋,从日常生活到大国重器,天然橡胶的痕迹无处不在。但你是否想过,这些天然橡胶从何而来?“根”在何处?

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广东茂名:胶林深处,一个身影正在低头查看每一棵树的生长。她就是谢黎黎。十二年如一日,这位从江西新余走出的橡胶学博士所做的不仅是科研,更是为了让生活中这些“看不见的依赖”,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谢黎黎在胶园工作

一份“为国植胶”的热忱

国防装备、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天然橡胶是四大工业原料中唯一可再生的全球重要战略物资,被誉为“黑色黄金”。怀着“为国植胶”的热忱,2013年,作为全国首届橡胶学博士的谢黎黎来到广垦热作所,一头扎进自己热爱的橡胶事业。

彼时,广垦热作所设备简陋、办公地点偏僻。谢黎黎回忆初来时的情形,坦言也曾经历过迷茫:“求学期间,我以基础研究为主,而且方向为分子育种,基本是在实验室里操作仪器的。而广垦热作所的工作是示范应用推广,要经常到农场开展服务,跟生产一线打交道,这与做实验完全不一样。一时间,感觉自己多年所学无用武之地。”

“但当我了解到徐广泽、魏小弟、黄华孙等老一辈橡胶专家,数十年如一日,甚至一辈子就为‘一棵树’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故事时,这点苦又算什么?”前辈们身上的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深深触动了谢黎黎,她选择留下,并决心成为一名真正能服务天然橡胶产业的“田间博士”。



谢黎黎正在记录橡胶种苗生长数据

但光有决心还不够。作为江西人的谢黎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一线工作要经常与胶工们打交道,而谢黎黎完全听不懂他们的方言。虽然对方会尽量跟她说普通话,但还是会出现很多沟通障碍。“刚来这里的时候,人家叫我‘那个讲普通话的’。”谢黎黎回忆。为了推进橡胶工作,谢黎黎在专业工作之外,一直在努力克服语言关。虽然时常闹出一些笑话,但是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她慢慢地能听懂、能理解了,与胶工们的沟通也更顺畅了。

曾经有一位农场的前辈问谢黎黎:“农垦女同志做橡胶生产技术服务的少之又少,你为什么能坚持?不会是因为对橡胶的热爱吧?”谢黎黎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她说,自己是农村出来的放牛娃,能读博士不容易,因此更懂得土地和农民需要什么。她沉下心,从零开始,拜老胶工、老技术员为师,把田间地头当作新课堂。“慢慢发现,这份工作很有意义!生产一线缺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对接什么,只要能实实在在帮到产业,我的努力就没白费。”她说。

一颗助力产业发展的“好种”

种质资源作为产业命脉,是发展的基石。谢黎黎深知育种工作的重要性。橡胶树种质资源圃里,826份种质被一一编号、记录;南药种质圃中,1517份种质在专人看护下茁壮成长。这些资源,成为她开展育种工作的“底气”。为了这份“底气”,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2021年,橡胶种苗需求突然增长十倍,对品种的要求也更加多元。但当时育苗基础条件薄弱,技术尚不稳定。面对重重困难,谢黎黎没有退缩。“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怀着这股不服输的韧劲,谢黎黎带领团队开启了连轴转的“战斗模式”。

芽接是橡胶育苗工作的关键一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克服广东地区台风和低温的影响,实现全年可以芽接,扩大种苗产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谢黎黎带领团队连续数月扑在苗圃中,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反复试验不同育苗方法,摸索出新的芽接技术。而新技术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如何推广新技术,又是另一个难关。

“当时质疑的声音很多,我读博期间是以基础研究为主,现在做育苗生产工作,很多人觉得我不懂、我不行。”谢黎黎说,“芽接工们刚开始也是这么认为,她们都是有多年经验的熟手,一下子要做出改变,很多人难以接受。”如何破局?除了积极与芽接工沟通,还要让她们真正看到新技术的效果。

于是谢黎黎先找到小部分芽接工,做她们的思想工作,讲解新技术的优势,并承诺不以芽接成活率计算工资,消除了芽接工的后顾之忧。而芽接工们使用了新技术之后,芽接效率大大提高,成活率提高至90%以上,芽接工的收入也增长了。看到这样的情况,其他原本怀有抵触情绪的工人们也愿意加入新技术应用的队伍。

“我跟工人们关系都很好,见面都是有说有笑的,”谢黎黎说,“她们用本地话形容我很‘精’,就是很精明、很懂行的意思,一看就知道种苗出了什么问题。我回答说,我如果什么都不懂,怎么做好生产管理工作?”

在谢黎黎和团队的努力下,成功探索出橡胶全周期育苗技术,并建成工厂化育苗体系,缩短了育苗周期,打破了“冬季不能芽接”的低温环境限制。橡胶树芽接环境从大田转移到室内,实现了“吹着空调把苗接”。此外,他们还建成了年产能200万株的橡胶树种苗繁育基地,这也是全国最大的橡胶育苗基地之一。该基地不仅有效缓解了国内种苗紧缺的局面,还向海外基地输送技术人才,为广东农垦“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橡胶树种苗繁育基地

2024年,谢黎黎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的《耐寒抗风高产橡胶树品种培育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项荣誉背后,是她和团队多年来对种业创新的坚持。谢黎黎用专业和汗水,真正实现了“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的承诺。

一段产业升级的探索

在广东农垦茂名垦区,天然橡胶的种植面积达43万亩,约占广东农垦国内橡胶总面积的60%,是广东农垦国内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每年四月,茂名垦区天然橡胶树正式开割。

“胶工们半夜两三点就要摸黑上山割胶,环境差、报酬低,年轻人都不愿干。”谢黎黎明白割胶工作的辛苦。多次走访各地调研后,她亲眼看到了胶工队伍难以稳定的情况,意识到必须从技术层面寻找突破,一个想法悄然而生:能否通过降低割胶频率,让胶工在同一时间内管理更多橡胶树,从而提高收入?

这个想法成了“橡胶树超低频割胶技术”诞生的由头。针对胶工短缺日益严峻的问题,2014年,茂名农垦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开展橡胶树超低频割胶技术的试验。

为了获取第一手数据,当时已怀孕三个多月的谢黎黎,不顾道路颠簸,在两周内跑遍了12个农场,详细记录每一处胶园的实际情况。为了收集试验数据,她常常带领团队在凌晨时分上山,密切跟踪橡胶树的排胶情况。黑夜上山,有可能遇到蛇虫,还有坟山,为了完成工作,谢黎黎只能努力克服恐惧。她回忆,有一次在胶林里工作,正在爬一个小坡,走在前面的同事不小心踩到了一条蛇的尾巴,那条蛇就“站”了起来并冲向她,本就怕蛇的谢黎黎受到惊吓,往后退的时候重重摔了一跤,那时候她已经怀孕三个月了。“现在想想真是非常后怕,当时的情况其实很危险。”谢黎黎说,“但为了橡胶工作,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研发期间,所里人手紧,谢黎黎怕耽误进度,干脆把刚五个月的二娃抱到了单位。她白天把孩子交给阿姨带,晚上就背着孩子加班,一天睡三四个小时是常事。



凌晨,谢黎黎在胶园调查橡胶树排胶情况

八年磨一剑,橡胶树超低频割胶技术最终成熟,并成为广东天然橡胶产业的主推技术。过去,胶工们三天或四天割一刀,有了这项新技术,胶工们只需六天或者七天割一刀,更加省工高效。胶工们收入涨了,“用工荒”也得到了有效缓解,这支重要的生产队伍总算稳定下来。

谢黎黎的科研工作,始终紧扣生产一线。她的实验室,就是那片片胶林和南药丛。

2022年,广东农垦布局南药产业,谢黎黎联合高校专家团队开展南药品种选育及种苗繁育,成功建立五指毛桃、益智等16种南药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年产能达到1000万株。同时,她参与试验推广“橡胶+南药”“光伏+南药”等立体种植模式,将南药种植“请上山”,让6万多亩胶园实现“林上产胶、林下生金”,为胶农创造了额外收益。

如今,这里的橡胶和南药产业持续蓬勃发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这与茂名市科协的努力分不开。近年来,茂名市科协发挥桥梁纽带和资源整合作用,积极引入外部专家资源,开展科普活动,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有力推动了当地橡胶和南药育种及产业升级。



广东省南药种业创新园



谢黎黎查看南药“化橘红”种苗生长情况

从青涩博士到成熟的科研工作者,谢黎黎在茂名度过了十二年时光。这些年,胶林里的树长高了,南药的种植面积扩大了,她的规划依旧朴素:育好每一批苗,做好技术服务,帮胶农多解决些难题,再带着年轻人多跑几趟田,让他们也爱上这片热土。风掠过胶叶,沙沙的声响里,藏着她最纯粹的坚持——守好胶林,让产业稳下去,让农民的日子好起来。

(特别鸣谢广东省茂名市科学技术协会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图片来源:广垦热作所

责  编:谢 芸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科协之声 incentive-icons
中国科协之声
中国科协官方公众平台。传播科协声音,凝聚价值共识,弘扬创新文化,展示科协形象。
3757文章数 442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