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在天上被撞了!”这句话一出来多少人心头一紧,毕竟那是载人飞船不是普通卫星,这关乎着我国航天人员的生命生命健康。
可让世界震惊的是,我国的处理方式比任何一次处理危机反应都冷静、精准,甚至有让人心安的底气。
![]()
前言
2025 年 11 月 5 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监测屏幕上,一组异常数据打破了日常运维的平静。
正在近地轨道执行驻留任务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其轨道舱外部传感器突然传回压力波动信号,同时表面温度出现局部异常升高。
任务团队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调度位于酒泉、喀什等地的深空测控站,结合 “高分” 系列遥感卫星获取的在轨影像,展开全方位数据分析。
![]()
经过连续 6 小时的轨迹回溯与碎片特征比对,撞击 “真凶” 最终锁定 —— 一块来自俄罗斯 1993 年发射的 “宇宙 - 2005” 号废弃侦察卫星的残骸。
这块直径约 3 厘米的钛合金碎片,因 2007 年一次未公开的在轨爆炸事件产生,长期在高度约 400 公里的近地轨道漂移。
监测数据显示,碎片以每秒 7.8 公里的速度与神舟二十号轨道舱侧面发生 “擦撞”,虽未击穿密封舱体,却造成外部隔热涂层局部剥落,露出下方的铝合金结构。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当天发布通告,明确神舟二十号原定 11 月 8 日的返回计划推迟,乘组转入在轨待命状态,地面团队同步开展舱体状态评估与返回窗口重新测算。
此次事件并非偶然。地面监测网络显示,神舟二十号驻留期间,轨道周边已出现大量 “不速之客”。
![]()
仅 10 月下旬至 11 月初,就有 17 块直径超 1 厘米的可追踪碎片进入飞船 5 公里安全预警范围,其中包括美国 “星链” 卫星退役产生的火箭末级残骸、欧洲航天局失效卫星的太阳能板碎片等。
这些碎片在地球引力与大气阻力作用下不断变轨,形成动态的 “太空雷区”,让在轨航天器的安全运行压力陡增。
![]()
毫米级碎片藏杀机 近地轨道已成 “垃圾场”
太空碎片的威胁,远超出普通人的想象。在地球轨道上,哪怕是直径 1 毫米的金属颗粒,都能以每秒 7 至 8 公里的速度飞行,其撞击动能相当于一颗手枪子弹。
直径 1 厘米的碎片,动能堪比手榴弹,足以击穿航天器的密封舱壁。神舟二十号遭遇的 3 厘米级碎片,若撞击位置偏向推进系统或生命维持系统接口,后果不堪设想。
这种 “隐形杀手” 的数量正以惊人速度增长。自 1957 年人类发射首颗卫星以来,近地轨道已累积超过 6600 吨太空垃圾,其中直径超 10 厘米的大型碎片约 3.7 万件,1 毫米至 10 厘米的中小型碎片更是超过 1.3 亿件。
![]()
这些碎片的来源五花八门:除了报废卫星和火箭残骸,还包括航天器在轨爆炸产生的残骸、航天员操作遗落的工具,甚至卫星表面剥落的 paint 碎屑。
商业卫星星座的扩张更加剧了轨道拥挤。以美国 “星链” 计划为例,其每月发射数百颗卫星,每颗卫星平均寿命仅 5 年,退役后若未及时离轨,便会成为新的太空垃圾。
据预测,到 2030 年,在轨卫星数量将突破 10 万颗,轨道碰撞风险将提升 3 倍以上。历史上已有多起惨痛教训:2009 年,美国 “铱星 - 33” 与俄罗斯废弃卫星 “宇宙 - 2251” 相撞,产生 2200 多块大型碎片,迫使国际空间站多次紧急变轨。
![]()
2021 年,俄罗斯反卫星武器试验摧毁 “宇宙 - 1408” 卫星,产生的 1500 多块碎片让中国空间站不得不启动规避程序。
更令人担忧的是 “凯斯勒现象” 的潜在风险 —— 当轨道碎片密度达到临界点,一次碰撞产生的碎片会引发连锁碰撞,最终可能让特定轨道彻底瘫痪,人类将被 “困” 在地球大气层内。神舟二十号此次遭遇的碎片,正是 2007 年那次爆炸事件的连锁产物,印证了这种风险的现实性。
![]()
推迟返回的安全博弈 中国的 “太空防护网”
神舟二十号推迟返回,本质上是一场基于风险评估的安全选择。地面团队需要解决两大核心问题:一是评估舱体受损程度是否影响再入大气层,二是寻找碎片密度最低的返回窗口。
航天器再入过程中,隔热涂层需承受数千度高温,此次撞击造成的涂层剥落,可能导致局部过热引发舱体损坏。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工程师通过在轨遥感成像与仿真计算确认,受损区域面积约 0.2 平方米,虽未危及核心结构,但需调整再入姿态以减少受损部位的热流冲击。
返回窗口的选择同样考验技术实力。近地轨道碎片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特性,不同时间段、不同轨道倾角的碎片密度差异显著。
北京飞控中心联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调用 “墨子号”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星间链路,构建起覆盖全球的碎片监测网络,每 10 分钟更新一次碎片分布数据。
![]()
经过测算,原计划的 11 月 8 日返回窗口内,飞船再入轨迹将穿越一片由 “星链” 火箭残骸形成的碎片云,而推迟至 11 月 12 日,碎片密度将降低 60%,且可借助地球阴影区减少碎片碰撞概率。
推迟期间,乘组的安全由多重防护体系保障。神舟飞船本身具备完整的应急逃生系统,若遭遇严重碎片撞击,可立即分离返回舱撤离。
同时,中国空间站 “天宫” 已调整轨道至神舟二十号附近,若需紧急转移,乘组可在 4 小时内进入空间站避险。
![]()
地面的天基激光监测系统已全天候锁定威胁碎片,一旦发现直径超 5 厘米的高危目标,可通过激光辐照使其减速变轨,远离飞船轨道。
中国在太空碎片治理领域的技术储备,为应对此类危机提供了支撑。2016 年发射的 “遨龙一号” 飞行器,已成功验证机械臂抓取碎片并引导其再入大气层烧毁的技术。
![]()
空军工程大学研发的天基激光站方案,可通过激光能量使小尺寸碎片分解或减速。中国国家航天局还设立了空间碎片行动计划,计划 2030 年前后实现常态化太空垃圾清除,从源头降低轨道风险。
结语
11 月 10 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最新公告,神舟二十号乘组状态良好,舱体评估已完成,返回窗口初步定于 11 月 12 日凌晨。
![]()
此时,地面监测网络显示,目标返回轨道的碎片数量已降至安全阈值以下,“太空防护网” 正为航天员的归途保驾护航。
这场因碎片撞击引发的返回危机,不仅考验了中国航天的应急处置能力,更敲响了全球太空环境保护的警钟 —— 在人类迈向深空的征程中,清理 “太空垃圾” 与发射航天器同样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