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让父母心惊肉跳的,莫过于孩子突然摔倒、磕碰甚至受伤。尤其是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对危险没有概念,爬高、跳跃、乱跑都是日常操作。
作为父母,我们再细心,也难免会有一时分神的时候。而正是在这些“不经意的瞬间”,意外常常发生。
1岁宝宝头朝下摔到地上,宝妈第一时间的反应,连医生都为她点赞
小雅是一位全职妈妈,儿子刚满一岁,正是最爱“探索世界”的阶段。一天,孩子在沙发上玩玩具,小雅就在旁边叠衣服。
就在她转身去拿一瓶水的几秒钟时间里,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孩子从沙发上摔了下来!
![]()
她赶紧跑过去一看,孩子头朝下趴在地上,嚎啕大哭。那一刻,小雅的心几乎要跳出胸口,但她还是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没有立刻把孩子抱起来,而是蹲下身,轻轻拍着孩子的背,观察他的反应。
大约一分钟后,她确认孩子呼吸正常、没有抽搐,也能正常哭闹,于是才轻轻把孩子侧抱起来,并立刻送去医院。
医生经过详细检查后发现,孩子只是额头有些肿,并无骨折或脑震荡。
医生感叹:“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会立刻去抱孩子,反而可能让伤势更严重。你保持冷静的做法非常专业。”
听到医生的肯定,小雅也终于松了一口气。那一晚,她几乎抱着孩子睡到天亮,心想:养个孩子,真的是一刻都不能放松啊。
孩子摔倒后,家长第一时间不要做的几件事
生活中,孩子摔倒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但许多家长在紧张慌乱中,往往做出了一些“好心办坏事”的举动。以下几点,是每位父母都该牢牢记住的。
① 不要立刻抱起孩子
这是最常见的错误反应。孩子摔倒后,如果头部或脊柱受到冲击,家长立刻去抱或摇晃孩子,可能会让隐藏的伤势加重。正确的做法是:
先在原地观察孩子是否有意识丧失、抽搐、吐奶、脸色发白等情况。确认呼吸和反应正常后,再轻轻将孩子侧放。若孩子一直哭或无法站立,应立即就医。
![]()
② 不要盲目揉搓或热敷
有的老人看到孩子摔了个包,会立刻用手去揉,甚至拿热毛巾敷。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毛细血管破裂、肿胀加重。正确做法是先冷敷15分钟,帮助消肿止痛。
③ 不要急着喂水喂药
摔倒后如果孩子一时情绪激动、哭得厉害,家长可能想喂点水安抚。
但若孩子有呕吐、昏沉、意识不清等情况,喂食可能引发呛咳或窒息。此时应先确认安全状况,再决定是否饮水或喂药。
学会科学观察:细节往往决定孩子安全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摔后能哭出来就没事。但实际上,有些伤害是“潜在的”,可能在几个小时后才显现。以下几个观察要点非常重要:
观察精神状态:孩子是否出现嗜睡、反应迟钝、眼神呆滞等现象;
注意食欲变化:孩子是否突然不想吃、不吃奶;
警惕呕吐或反复哭闹:如果持续呕吐或无缘由地哭闹不止,需立即就医;
查看瞳孔变化:两只眼睛瞳孔是否等大,若出现不对称,可能是颅内出血的信号。
这类观察最好持续24小时以上,即便孩子看似恢复,也要注意细微的变化。
提前防护: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之家”
预防永远比事后补救更重要。孩子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后,家中就应成为一个“安全堡垒”。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地面防护:在孩子活动区域铺上软垫或地毯,避免摔倒时直接撞击地面。
家具安全:给桌角、床角加装防撞条,防止磕碰。
防跌措施:尽量不要让孩子独自站在沙发、床或高处。
远离危险品:热水壶、电线、药品等物品都应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注意监督:特别是一岁半到三岁阶段,是孩子探索欲最强的时期,父母应尽量陪在身边。
一个安全的家庭环境,可以减少80%以上的意外风险。
果妈寄语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深知那种“看着孩子摔倒却不敢动”的心疼与自责。
大果小时候也从床上掉下来过,那一夜我几乎不敢合眼,反复观察她的呼吸。后来我才明白,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有准备的父母”。
所以,我常提醒身边的宝妈们:别让恐惧主导你的反应,学会科学地爱孩子。
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不仅是布置防护措施,更是父母在关键时刻的冷静、理智与智慧。
孩子终会学会走路、奔跑、跌倒、再站起来,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他们身后稳稳托住那份安全感。
©图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果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婚姻家庭感悟,欢迎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