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1921-1986)是杜尚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提出的“人人都是艺术家”与“社会雕塑”等理念,至今仍对当下的艺术产生重要的影响。
澎湃新闻获悉,11月11日,“博伊斯在中国:2013-2025回顾展”在上海昊美术馆开幕。展览呈现了博伊斯代表性作品和文献档案,回顾了昊美术馆多年来聚焦博伊斯的成果,其中,最具冲击力的展品是关于博伊斯的影像。
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1921-1986)是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艺术家之一,是二战之后艺术转型的关键人物和代表人物,有着非常持久的影响力和艺术史价值。
1921年5月12日,博伊斯生于德国港口城市克雷费尔德。20岁时,博伊斯加入德国空军。征兵前,他被培训为无线电报员,之后成为俯冲轰炸机的后炮手。1943年,博伊斯驾驶的飞机在冰天雪地的克里米亚前线坠毁,他幸免于难。战后,他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开始系统地学习艺术。
![]()
约瑟夫·博伊斯,《革命就是我们》,手写文字,盖章,1972年
博伊斯的创作活动多种多样,其作品越出了绘画雕塑的方式,以装置和行为作为创作主体。此外,博伊斯一直使用收集物、现成品或者蒙太奇的形式进行创作。他强调对社会和文化介入的姿态,有一种革命家的精神,鼓励大家参与到日常的社会行动之中。他认为艺术方式是人类最本真的方式,由此提出名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
安迪·沃霍尔与约瑟夫·博伊斯
博伊斯的出现和意义在于他出现在特殊的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代中,这段时间不但承接二战欧洲社会的创伤,而且连接着冷战的云谲波诡,因此愈加显示出博伊斯对社会文化与政治形势的反思和社会责任。
感受博伊斯:最具冲击力的是他的影像
11月11日,“博伊斯在中国:2013-2025回顾展”在上海昊美术馆开幕。该展览呈现了博伊斯代表性作品和文献档案,以及上海昊美术馆多年来聚焦博伊斯的成果展示。
视频:“博伊斯在中国:2013-2025回顾展”展览现场,策展人杜曦云谈博伊斯的艺术及意义。(01:50)
博伊斯对中国当代艺术界也影响深远,从1980年代开始的越来越广泛的传播,让博伊斯被更多的国人知晓。1990年代以来,激情开拓的中国艺术家们用种种巧妙的方式介入社会,或用惊世骇俗的行为刺激常规成见。展厅中,不少当代艺术家,如张恩利、赵半狄、周啸虎、杨振中、张羽等人聚集在博伊斯的影像作品前,感受其作品的冲击力。张恩利告诉澎湃新闻,“一些作品是第一次看到,依旧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氛围。”
![]()
“博伊斯在中国:2013-2025回顾展”展览现场
![]()
约瑟夫·博伊斯《挑衅.社会的生命物质.艺术与反艺术》,1962年
在此次展览的作品中,最具冲击力的展品是关于博伊斯的影像。其中《挑衅.社会的生命物质.艺术与反艺术》是一场记录题为“挑衅:社会的生命元素”的论坛,汇集了哲学家马克斯·本泽(Max Bense)、艺术家马克斯·比尔(Max Bill)、社会学家阿诺德·盖伦(Arnold Gehlen)与博伊斯等人。四位嘉宾围绕“艺术与反艺术”的主题展开激烈辩论,探讨当代艺术的界限,不同艺术形式的边界等问题。
![]()
约瑟夫·博伊斯,《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行为艺术影像,1962年
《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是博伊斯最知名的行为艺术之一,创作于1965年。他头上涂满蜂蜜,盖上金箔,右脚绑上铁板,左脚则是毛毡板。他怀抱一只死兔子,轻轻抚摸,低声悄语,绕画廊而行,向死兔子解释挂在墙上的他的绘画。随后,又在椅子上坐下来,继续跟死兔子交谈。
动物是博伊斯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隐喻,他相信动物被赋予了人类难以获得的精神能量。对他来说,野兔、郊狼、牡鹿、蜜蜂等动物是对话的伙伴和人类值得学习的榜样,动物对艺术、自由和平等有更深刻的理解。他经常与动物互动,试图把自己变成它们。在这件艺术史上极为瞩目的行为艺术作品中,兔子是一种直觉和想象力的象征,喻示着身体和精神,宇宙和地球。博伊斯对此解释道:“即使是死了的动物,也比自称理性的人类保留了更多的直觉能力。”而观众被阻隔于外的观看方式,使“解释”这一行为转化为静默而神圣的仪式。他希望以此激发人们对艺术、感知与创造力的思考。
![]()
约瑟夫·博伊斯,《我爱美国,美国爱我》
1974年,他全身以毛毡包裹,在画廊内与一只活的郊狼共同度过了三天,每天相处约八小时。画廊空间内铺有稻草,并放置着手杖、手套、三角铁、手电以及每日送达的《华尔街日报》。博伊斯以重复而节律的动作与动物”交流”,后来成为了博伊斯影响最大的行为艺术之一。
“人人都是艺术家”是博伊斯最知名的一句话,其意思是指不应该把创造力看作是艺术家的特殊境界,而是要把创造性思维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 不管是法律、农业、物理、教育、家政还是艺术。每个人都必须具有发现和培养创造性的能力。创造性是人的需求和基本能力。
![]()
约瑟夫·博伊斯,《跨越西伯利亚的铁路》,行为艺术影像,1970年
“博伊斯等人取消了手艺的难度,但在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观念的高度。尤其是在创作行为艺术时,是需要艺术家把整个人都豁出去,投身到一个复杂的、无法控制的社会现场的勇气。从这个角度来说,博伊斯的口号并非是降低艺术的门槛,甚至提高了艺术的难度。”策展人杜曦云对澎湃新闻说。
聚焦、展示博伊斯的12年
自2013年起,昊美术馆系统收藏、研究博伊斯的作品,并与多家美术学院及美术馆密切合作,以多元形式推广其艺术思想,呈现了一系列备受瞩目的展览。2018年,昊美术馆在开馆不久便推出了展览“见者的书信:约瑟夫·博伊斯x白南准”。之后,美术馆将博伊斯作品作为常设展陈列,以“人人都是艺术家”、“扩展的艺术概念”、“社会雕塑”和“激浪与偶发”来讲述其艺术人生。2019年,昊美术馆启动持续性展览项目“我与博伊斯”,邀请了六位当代艺术家,以各自的作品与博伊斯展开艺术对话。
![]()
《荒原狼III》(COYOTE III, 1984),博伊斯和白南准合作作品
![]()
昊美术馆过去的常设展“约瑟夫·博伊斯”展厅
2021年是博伊斯诞辰一百周年,昊美术馆“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系列活动。据悉,自昊美术馆收藏博伊斯作品至今的12年来,该美术馆的博伊斯项目走遍六座城市,累计吸引观众超过百万人次,使得博伊斯的艺术理念在国内得到了持续的关注。主办方告诉记者,此次回顾展是对过去十二年成果的总结。
延伸阅读:瓯江流域艺术家群展
2025年是上海昊美术馆开馆8周年,11月11日,除了“博伊斯”展之外,美术馆在2、3楼展厅推出了“瓯江流域艺术家群展”。瓯江是贯穿浙南的“母亲河”,亦是美术馆创始人郑好的家乡。展览“瓯江流域艺术家群展”汇聚一批出生、成长于瓯江流域的当代艺术家,他们涵盖70后至Z世代,如今生活、创作于北京、上海、杭州及欧洲多地,但成长轨迹都与瓯江紧密相连。
![]()
“瓯江流域艺术家群展”展览现场
瓯江不仅成就了“温州商人”的传奇,也映照在当代艺术的探索之路上。透过个人生活史与社会历史相互作用的机制,艺术家们用以对话世界的创作,在附近与远方、记忆与遗忘、出走与归来的循环往复中,在与故乡渐行渐远的寻找自我的路径上,重申艺术的力量。展览以“瓯江流域”地理疆域为线索,将其视为一种浸透在艺术家创作中的视觉意象与文化景观,探索艺术创作与地域文化、个人经历和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关联。
“博伊斯在中国:2013-2025回顾展”将持续至2026年8月31日。
“瓯江流域艺术家群展”将持续至2026年3月10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