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冬天是浪漫的季节,街头飘着雪,人们裹着厚羽绒服,手捧热奶茶,看着窗外结霜的玻璃,觉得冷也成了一种享受。
最冷的时候,一键开启空调、电热毯、地暖,棉被一盖,家里像春天一样暖和,可要是倒回一千多年前,尤其是在唐宋之前,情况就完全变了样。
那时别说羽绒服和热水袋,连棉花都还没普及,棉被更是想都别想,那在没有棉被的年代,古人是靠什么熬过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冬的,他们的身体真的“抗冻”吗,还是说背后另有门道?
![]()
这事儿还真不是“扛一扛就过去了”,细看下来,古人靠的不是“硬抗”,而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办法,有土办法,也有巧思。
商周时期的“原始过冬法”
最早的“过冬对策”,得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那时候,生产力还非常低,工具简陋,材料匮乏,御寒这事儿,基本靠“土”办法活着。
最常见的取暖方式,就是“火坑”,也就是说,人们在屋子里挖一个坑,点火取暖,考古专家在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里,确实找到了这种火坑的痕迹。
![]()
说明那时候的房子里,是靠这种“地火”来保温的,火烧得旺,屋子就还能暖和点,烧得慢了,屋里和外头差不多冷。
屋子都是夯土筑的,说白了就是把泥巴拍实了做墙,再用草盖上屋顶,窗户不多,门缝用泥糊住,尽量不让冷风灌进来,但防风归防风,保温效果还是差得远。
穿的更别指望厚实,普通老百姓穿的是粗麻布衣服,这种布料薄且硬,根本不挡风,有点家底的,会在衣服里塞点杂草,或者缝上打猎来的兽皮,虽说能挡点冷。
![]()
但穿着沉重不舒服,走路带响。大冷天出门干活,只能靠不停运动来“发热”,《诗经》里就有写冬天堵门缝、封窗户的场景,当时的生活状态一目了然。
贵族稍微好点,家里能点起几个火盆,衣服也更厚实一些,用料讲究点,但那会儿材料本就有限,就算有身份,也享不到太多“冬日福利”。
整体来看,商周时期的御寒手段可以说是“求生级别”,谈不上舒适,只能说,能活着熬过去就不错了,但即便在这种艰苦条件下,人们也在想办法改善生活,靠着最基本的资源,慢慢摸索出一套保命的御寒方式。
![]()
从火坑到“暖墙”
到汉代,情况有了不小的进步,虽然棉花还没出现,但人们已经开始在建筑和衣物上下功夫,琢磨怎么让生活在冬天里少受点罪。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椒房”,这个词听着像调料,其实是一种“保温墙”的结构。汉代皇宫里,会在墙体中掺入花椒。
为什么用花椒,不是为了香,而是因为花椒富含油性,干燥后有微小空隙,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墙体一厚,屋子就不容易散热,比起空荡荡的泥墙,保暖效果立竿见影。
![]()
据文献记载,汉武帝给皇后卫子夫建的“椒房”就是这种结构,屋里不但暖和,还有淡淡的香味,算是当时皇室的“高端取暖房”,考古人员在西安的汉代遗址中,也确实发现了这种特殊的建筑构造。
除了房子升级,吃喝也成了御寒的重要手段,贵族冬天常吃热腾腾的肉汤、羊肉、带辣味的菜,甚至有类似我们今天火锅的饮食形式。
热量足了,身体自然暖和,衣服上,贵族们能穿上厚重毛皮,甚至有多层叠穿,穿着虽不方便,但保暖效果还是有的。
![]()
不过,这些待遇普通百姓是享受不到的,平民的房子虽然也有一点改进,比如用木头和厚土加固墙体、减少窗户面积,但本质上还是靠火坑+厚衣服的组合。
衣服依然是粗布+杂草,偶尔缝点皮毛,连火盆都不一定有,很多人还是围在一个大灶台边取暖,火灭了,屋里立马变冰窖。
不过,汉代的一个进步在于“御寒意识”开始增强了,人们不再满足于“熬一熬就过去”,而是开始研究怎么让房子保温、怎么吃得更暖、怎么穿得更贴身,这也说明,御寒开始从“活着”往“活得不那么难受”进化了。
![]()
没棉没电,靠命扛?
虽然汉代的御寒手段显著提升,但放在今天的眼光看,依然是“硬核生存”,毕竟,最关键的保暖材料,棉花,要等到唐宋之后才逐步普及,在此之前,衣物的保暖性能实在有限。
那时候的冬天有多冷,北方的气温能掉到零下二十度甚至更低,没有厚被子、没有地暖,睡觉靠火堆,取暖靠人挤人。
尤其是贫困地区,一场寒潮下来,冻死人是常有的事,《汉书》里就有记载某些年份因寒冷造成大量死亡,甚至导致饥荒。
![]()
根据学者估算,古代冬天的死亡率比现代高出好几倍,有些寒冷年份甚至能达到总人口的两三成,这不是夸张,是当时社会资源、医疗条件和住房条件决定的。
那他们怎么活下来的,靠的不是一个办法,而是多个办法叠加使用,形成一套“过冬组合拳”。
第一招是“人挤人”,一家老小晚上睡觉时会挤在一起,中间是孩子,四周是大人,用身体取暖。有些地方还会把牲畜圈在屋旁,靠畜热提升室温。
![]()
第二招是“地坑屋”,北方一些地区的人开始往地里挖房子,形成早期的窑洞结构,地底温度稳定,不容易太冷,冬天住在里头比地上屋子暖和。
第三招是“火不熄”,火塘、火坑、灶台,几乎都是家里核心区域,有的家庭会轮流守夜,确保火不灭,火灭了,不只是冷,还可能冻死人。
当然,贵族依旧过得舒服些,他们住的房子讲究结构保温,穿的是家养动物皮毛,吃的是热肉热汤,而老百姓只能靠火堆和草衣,靠邻里互助,靠意志熬过去。
![]()
但也正是这种巨大差距,让社会逐步意识到资源分配的重要性,也推动了后续对更好保暖材料的寻找和推广,后来棉花传入中国,就是对这种“御寒难题”的一次重大回应。
今天我们穿着羽绒服、盖着棉被,还嫌冷,可在没有棉被的年代里,祖先们靠火坑、厚墙、兽皮和集体互助,从零下几十度的冬天里活了下来,
他们不是不怕冷,而是没有退路,只能靠智慧和韧劲去应对一切,从泥屋到椒房,从火堆到地坑,古人的御寒方式虽然看起来简陋,其实每一步都凝聚着对生活的理解和改造。
![]()
虽然条件苦,但从中能看出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也看见了社会从“生存”向“生活”迈进的痕迹,如今的我们,享受着温暖却常常忽略这背后的历史积累。
寒冬仍在,只不过我们有了更多选择,而那些在没有棉被的时代里熬冬的祖先,用他们的方式告诉我们:再冷的冬天,也能熬过去,只要有办法、有信念、有智慧。
信息来源:
古代中国没有棉花的时候,靠什么挺过寒冬? 广东共青团2018-11-02 22:5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