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月薪8万?王总,您清醒点!"财务总监把报表甩我面前,"技术部三个岗位在那儿等着,您把钱全给HR?"
"就他!"我指着对面的中年男人,"必须是他!"
"凭什么?"
"凭他刚才回答了我的问题——预算只够招1人,但3个候选人都很优秀,该怎么选?"
"那又怎样?前面10个人不也回答了?"
"他们不一样。"我死死盯着那个男人。
他的答案,让整个会议室的人都石化了。
我手里的笔啪嗒一声掉在地上。
![]()
01
凌晨三点,办公室只剩下我一个人。
窗外的城市灯火渐渐稀疏,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离职报告,第8份了,这个月。
技术部的架构师李明,跟了我三年的老员工,昨天下午突然递交辞呈,理由写得很简单:个人发展。
"王总,不是我不想干了。"李明走之前跟我说,"是真的看不到希望。项目一个接一个延期,人手永远不够,招人永远招不到合适的,工资还一直压着。我三十五了,耗不起。"
我没说话,能说什么呢?他说的都是事实。
手机震了一下,技术总监老张发来消息:"王总,架构师的岗位必须尽快补上,还有高级开发和测试负责人,三个人,一个都不能少。下个月项目就要交付,客户那边我快没法交代了。"
我揉了揉太阳穴。
公司走到第五年,团队从最初的20个人扩张到200人,表面上欣欣向荣,实际上千疮百孔。
技术部连续三个月项目延期,客户投诉电话一个接一个。
核心员工接连离职,新招的人磨合不了,老员工疲于奔命。
人力资源部更是重灾区。
前任人力总监李姐干了不到一年就撂挑子走了,临走时扔下一句话:"王总,我尽力了,但这不是我一个HR能解决的。"
交接时一片混乱,招聘流程停摆,各部门的用人需求堆成山,没人管。
技术部催,市场部催,运营部也催,人力资源部的几个小姑娘忙得团团转,却什么都解决不了。
最要命的是钱。
财务总监老陈每天拿着报表找我:"王总,您看看这个月的人力成本,占收入的70%!咱们账上的钱只够撑6个月了,融资还没着落,您得想办法控制支出啊。"
"技术部还要招三个人,这预算从哪来?"
"每个月工资发完,账上就没剩多少了。"
"再这样烧钱下去,公司撑不过年底。"
老陈说得没错,我心里比谁都清楚。
但是不招人,项目就要黄,项目黄了,公司就彻底完了。这是个死循环。
我点开李姐交接时留下的文件夹,里面乱成一团。
招聘需求表、候选人简历、面试记录、薪资谈判邮件,全都混在一起,没有分类,没有标注,看得我头疼。
技术部那三个岗位的招聘,已经拖了一个半月。
老张发过来的JD我看了无数遍:架构师要求五年以上经验,精通微服务架构;高级开发要熟悉Java和Python;测试负责人要有大型项目经验。
看起来需求很明确,但为什么一直招不到人?
前段时间面试了十几个候选人,条件都还不错,学历背景都过得去,技术能力也说得过去。但每次面完,老张都说:"感觉差点意思。"
"哪里差?"
"说不上来,就是觉得不合适。"
"那到底要什么样的?"
"再看看吧。"
就这么拖着,项目眼看着要延期,客户那边已经有意见了。老张天天催,老陈天天盯着预算,我夹在中间,两头受气。
深夜的办公室特别安静,空调的嗡嗡声格外清晰。
我站起来走到窗前,看着楼下偶尔驶过的车辆,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这家公司最大的问题不是缺人,是缺一个真正懂人的高手。
李姐走之前说得对,人力资源部的问题,不是一个普通HR能解决的。
我需要的不是一个招聘专员,不是一个薪酬核算员,我需要的是一个能从战略层面思考人力问题的专家。
这个人要懂业务,要懂管理,要懂人心,还要有魄力,敢说真话,敢挑战现状。
我拿起手机,给猎头朋友打了个电话。
"喂,老王?这么晚还没睡?"电话那头声音困倦。
"睡不着,找你帮个忙。"
"说。"
"帮我找个人力资源的顶尖高手,能解决企业深层次人力问题的那种。"
"什么级别?"
"最高级别,业内最好的。"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那得8万起步,月薪。还不一定能请得动。"
"就这个数,给我找。"
"你认真的?"
"从来没这么认真过。"
挂了电话,我做了个决定:孤注一掷。
![]()
02
第二天一早,老陈冲进我办公室,脸都气红了。
"王总!您昨晚是不是给猎头打电话了?"他把手机屏幕怼到我面前,"8万?月薪8万招个HR?您疯了吗!"
我抬头看他,平静地说:"没疯,很清醒。"
"清醒?"老陈声音拔高了八度,"技术部三个岗位,架构师给到2万5,高级开发2万,测试负责人1万8,三个人加起来也不到7万!您给一个HR开8万?"
"对。"
"凭什么?HR能比技术还值钱?"
"凭他能救这个公司。"我站起来,看着老陈,"老陈,你自己算算,咱们公司这两年在招聘上花了多少钱?猎头费、招聘平台费、面试成本,招进来的人干不到三个月就走,重新再招,循环往复。你算算这笔账。"
老陈语塞。
"人招不对,项目就延期;项目延期,客户就流失;客户流失,公司就没收入;没收入,你天天盯着的那点人力成本,再怎么控制也没用。"我一口气说完,"一个真正厉害的HR,能帮公司省下的钱,远不止8万。"
"可是..."
"没有可是。"我打断他,"这事我决定了,出了问题我担着。"
老陈还想说什么,被我用眼神挡了回去。
他气呼呼地走了,走到门口又转过身:"您可想清楚了,董事会那边我可不好交代。"
"我会跟董事会说。"
门砰的一声关上。
我重新坐回椅子上,打开那个招聘文件夹。
既然要招最好的人,就得用最好的方式去考察。
普通的面试题不行,那些套路化的问题,比如"你的优势是什么"、"为什么离开上家公司"、"未来三年的规划",这些问题答案都能提前准备,根本看不出真实水平。
我需要一道真正能考验思维深度的题。
想了整整一天,改了十几遍,终于确定下来。
这道题不是凭空捏造的,它来源于我现在面临的真实困境——技术部那三个岗位,面试了那么多人,就是定不下来。
我把这个困境抽象化、简化,变成了一道面试题:
"假设公司预算只够招1人,但有3位候选人都非常优秀,技能相当,背景相似,都很适合这个岗位,你会怎么选?"
这道题看起来简单,实际上藏着好几层逻辑。
第一层是考察选择方法,会用什么工具、什么标准;第二层是考察决策能力,能不能在压力下做出选择;第三层是考察思维深度,能不能看到问题背后的问题。
我想知道,真正顶尖的HR,会怎么回答。
猎头的效率很高,两天后就发来了候选人名单,十几个人,都是业内响当当的名字。
阿里的、腾讯的、华为的、字节的,各大厂的HRD、人才负责人、组织发展专家,学历背景都很漂亮,履历都很光鲜。
我安排了面试,三天时间,每天从早到晚,一个接一个。
助理小李问我:"王总,您要不要休息一下?连着面这么多人,太累了。"
"不累。"我摆摆手,"这是公司最重要的招聘,马虎不得。"
![]()
03
第一天,面试了4个人。
第一位是前阿里的HRD,三十七岁,西装笔挺,带着一个精美的PPT。
他花了二十分钟讲自己在阿里的成就,什么政委体系、人才盘点、组织诊断,讲得头头是道。
我打断他:"如果公司预算只够招1人,但有3位候选人都非常优秀,技能相当,背景相似,你会怎么选?"
他愣了一下,然后说:"我会设计一套综合评分体系,从技能、经验、潜力、文化匹配度四个维度打分,每个维度细分5个指标,总分100分,量化评估,谁分高选谁。"
"如果三个人分数一样呢?"
他又愣了:"那...那就再增加一些指标,细化评分规则。"
"如果还是一样呢?"
"那就...让用人部门投票?"
我摇了摇头,让他走了。
第二位是前腾讯的人才负责人,女性,四十岁出头,说话很职业。她的回答是:"做性格测试,用MBTI、DISC、九型人格等工具,评估三个候选人的性格特质,看谁最适合团队文化。还可以做情景模拟面试,设置实际工作场景,观察他们的反应。"
"如果测试结果都很好呢?"我问。
"那就再做深度访谈,背景调查,360度评估..."
她说了一堆专业术语,但我听着就觉得不对劲。
这些方法都没错,但都是在"怎么选"上做文章,没有跳出这个框架。
第三位是前华为的HR总监,四十五岁,很有气场。
他的答案是:"让用人部门深度参与,组织评委会,技术负责人、部门总监、HR三方共同评估,民主投票,集体决策,责任共担。"
"如果投票是平局呢?"
"那就...抽签。"他说得很认真,"把选择的压力分散,避免HR一个人承担。"
我差点笑出来。抽签?这是什么鬼主意。
第四位是前字节的HR专家,年轻一些,三十二岁,充满活力。
他说:"我会选最年轻的那个,培养空间大,可塑性强,长期投资,着眼未来。年轻人学习能力强,适应快,虽然经验可能不如年长的,但潜力更大。"
"项目等不了那么久怎么办?"我问。
他想了想:"那...那就选经验最丰富的,能立刻上手。"
"你刚才不是说选年轻的吗?"
"这...要看具体情况..."他开始支支吾吾。
第一天结束,我很失望。这些人都很专业,都能讲出一套一套的理论,但都没说到我想听的。
第二天,又面试了4个人。
有一位某独角兽公司的HR VP,上来就说:"我会选最便宜的那个,把一个岗位的预算拆成两个人用,招两个能力稍弱一点的,总比一个人强。"
我直接让他走了。这种思路,跟老陈有什么区别?
还有一位说要看学历,名校优先;一位说要看过往业绩,用数据说话;一位说要延长试用期,让三个人同时试用三个月,谁表现好留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每个逻辑听起来都有道理,但都让我觉得差了点什么。
第三天上午,面试了最后两个人。
一位说要增加面试轮次,多面几轮,总能看出差别;另一位说要降低标准,既然都很优秀,说明标准定得太高了,降低标准就能选出来。
我越听越烦躁。
小李端着咖啡进来:"王总,您已经连续面了两天半了,要不要休息一下?"
我看了看表,下午四点。还有最后一个候选人,面完就结束了。
"不用,让最后这位进来吧。"
小李拿起名单看了一眼:"王建国,四十八岁。"
"嗯,让他进来。"
我揉了揉太阳穴,端起咖啡喝了一口。
说实话,我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十个人,十种答案,都在"怎么选"上绞尽脑汁,没有一个人跳出这个思维框架。
或许,这道题本身就太难了?
或许,我的期待太高了?
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一个中年男人走了进来。
![]()
04
王建国看起来很普通。
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让人记住的类型。
一米七五左右的个子,身材微胖,穿着一件普通的白衬衫,黑色西裤,皮鞋擦得很干净但看得出穿了很久。
头发有些灰白,脸上有淡淡的皱纹,眼神却很沉稳。
他没有像前面那些候选人一样,带着精美的PPT或者厚厚的资料夹。手里就拿着一份简历,薄薄两页纸。
"王总,您好。"他的声音不高不低,不卑不亢。
我示意他坐下,接过简历看了看。
三段工作经历,每段都不超过两年。
第一段是在一家传统制造企业,担任人力资源总监,待了一年八个月;第二段是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同样是人力资源总监,一年十个月;第三段是在一家连锁零售企业,还是人力资源总监,一年六个月。
每次离职理由都写着"个人原因"。
我抬起头,直接发问:"王先生,您这履历看起来不太稳定。每家公司都待不到两年,是有什么问题吗?"
这是个陷阱问题。
如果他辩解说是公司的问题,那说明他不懂得反思;如果他承认是自己的问题,那说明他确实不稳定。
王建国笑了笑,很平静:"王总,稳定和价值是两回事。"
这个回答让我来了兴趣。
"怎么说?"
"我专门解决企业的人力资源深层次问题。"他身体微微前倾,"制造业那家公司,人员流失率高达40%,我去了之后重新梳理薪酬体系和晋升机制,一年后流失率降到12%,问题解决了,我的使命就完成了。"
"互联网那家呢?"
"组织架构混乱,部门墙严重,我帮他们做了组织重组和流程优化,效率提升了60%。问题解决了,我就离开了。"
"零售那家?"
"门店扩张太快,人才培养跟不上,我搭建了人才梯队和培训体系,培养了三十多个店长,企业步入正轨,我就撤了。"
他说话的语气很平淡,像在陈述别人的故事。
"所以您是救火队员?"我问。
"也可以这么理解。"他点点头,"但我更愿意说,我是企业的临时医生。哪里有病,我去治病。病好了,我就走。"
这个比喻很有意思。
我继续问他几个常规问题,关于招聘体系搭建、员工关系处理、薪酬设计。他的回答都很简洁,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理论,都是实实在在的案例和方法。
聊了半小时,我感觉这个人确实不一样。
前面那十个候选人,都在努力展示自己多专业,多懂理论,多有经验。
但王建国不是,他只是在陈述事实,讲自己做过什么,解决过什么问题,效果如何。
没有夸张,没有包装,很真实。
我决定拿出那道题。
"王先生,我有个实际问题想请教。"我双手交叉放在桌上,"这个问题很重要,今天前面10位候选人都回答过,但我都不太满意。我想听听您的想法。"
王建国坐直了身体,眼神变得专注。
"假设公司预算只够招1个人,但现在有3位候选人,都非常优秀,技能水平相当,背景也差不多,都很适合这个岗位。"我盯着他的眼睛,"您会怎么选?"
他没有立刻回答。
前面10个人,有些人马上就开始说自己的方案,有些人稍微思考几秒钟就开口。但王建国不同,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办公室里安静下来。
墙上的钟滴答滴答响着,我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小李坐在旁边,手里的笔停在记录本上,也不敢出声。
一分钟过去了。
王建国还是没说话。他的眼睛看着天花板某个点,眉头微微皱起,像是在进行某种复杂的思考。
我开始有些不安。是不是这个问题太难了?还是他也想不出好办法?
小李小声问我:"王总,要不要提示一下?"
我摆手制止她,继续等。
又过了一分钟。
王建国终于有了动作。他拿起桌上的水杯,慢慢喝了一口,放下。然后整理了一下衣领,双手交叉放在桌上。
他的眼神从迷茫变得清晰,从思索变得锐利。
我感觉到,他要开口了。
心跳开始加速,手心开始出汗。这是第11个候选人了,如果他也答不好,今天就真的白忙了。但不知为什么,我对他有种莫名的期待。
那种沉思的时间,那种认真的态度,都让我觉得,他的答案会不一样。
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窗外有车流声传来,清晰可闻。小李的呼吸都放轻了。我死死盯着王建国,等待他开口。
他的嘴唇动了动。
"王总。"王建国终于开口,声音平稳,"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能先问您几个问题吗?"
我愣了一下。前面10个人,没有一个反过来问我问题的。
"可以。"我点点头。
"这道题,是纯粹的测试,还是您现在真的遇到了这种情况?"
他这一问,直接戳到了要害。
我犹豫了几秒钟,决定坦白。既然他这么认真对待这道题,我也应该真诚以对。
"实话跟您说,"我叹了口气,"这不只是道测试题。"
王建国没有说话,等我继续。
"我们技术部确实有三个空缺岗位,架构师、高级开发、测试负责人。"我揉了揉太阳穴,"前段时间面试了很多候选人,条件都还不错,但技术总监总说'感觉差点意思',就是定不下来。"
"预算呢?"王建国问。
"预算确实紧张。"我苦笑,"每次提人力需求,财务总监都要砍一刀。账上的钱只够撑6个月,融资还没着落,他天天盯着人力成本。"
"所以您真的遇到了选择困难。"
"对。"我点点头,"我把这个真实困境简化成了一道面试题,想看看真正厉害的HR会怎么处理。"
王建国沉默了几秒钟,然后站起来。
"王总,我能用一下白板吗?"
"当然。"
他走到会议室的白板前,拿起笔,没有马上写字,而是转过身看着我:"在我回答您的问题之前,我想先帮您梳理一下真实情况。因为我发现,您问的那道题,可能本身就有问题。"
"本身有问题?"我更好奇了。
"嗯。"王建国在白板上写下一行字:"技术部三个空缺岗位:架构师、高级开发、测试负责人。"
然后他转过身:"王总,这三个岗位是谁提出的需求?"
"技术总监老张。"
"他有没有详细说明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
我想了想:"说了,但好像...不是特别清楚。他就说人手不够,项目要延期,必须尽快招人。"
王建国又在白板上写了一行:"需求来源:技术总监,理由:人手不够。"
"第二个问题,"他继续问,"面试这些候选人的时候,招聘标准是谁定的?"
"前任人力总监定的一些基本标准,然后老张也提了些要求。"
"他们的标准一致吗?"
我再次陷入思考。
好像...不太一致。
前任李姐倾向于找大厂出来的,觉得这样比较保险。但老张有时候又说大厂的人太贵,不如找些有潜力的年轻人培养。两个人的标准经常打架。
"不太一致。"我老实说。
王建国在白板上又写了一行:"招聘标准:不明确,存在冲突。"
"第三个问题,"他看着我,"如果预算充足,不考虑钱的因素,您觉得技术部真的需要这三个人吗?"
这个问题让我一时语塞。
如果不考虑钱...老张当时提需求的时候,其实想要的不止三个人。他说过,理想状态下,技术部应该再扩充五到六个人。但考虑到预算,他妥协成了三个。
"老张其实想要更多人。"我说。
"那为什么变成三个?"
"预算不够,财务不批。"
"所以这三个岗位,是综合妥协的结果?"王建国问。
我点了点头。
他在白板上写下第三行:"岗位需求:妥协产物,非真实需求。"
写完这三行,王建国放下笔,转过身看着我:"王总,您看出问题了吗?"
我盯着白板上那三行字,心里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
"需求不清晰,标准不明确,岗位是妥协出来的。"王建国的声音很平静,"在这种情况下,您去面试候选人,怎么可能选得出来?不是候选人的问题,是前面的环节就出问题了。"
![]()
我感觉后背开始冒汗。
"所以,"我深吸一口气,"回到我刚才那道题。如果公司预算只够招1人,但3位候选人都非常优秀,您会怎么选?"
王建国转过身,直视着我的眼睛。
会议室里的空气再次凝固。
王建国沉默了片刻,嘴唇微微动了动。
然后,他缓缓说出了几个字。
所有人都愣住了。我心脏狂跳,脱口而出:"你明天上班,月薪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