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能让传统塑料“变身”可降解材料的黑科技,正从高校实验室走向市场。而这项技术的推动者,正是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研究员陈超——她既是深耕科研的高校教师,也是上海视塑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从实验室的百克级样品,到即将实现的百公斤级中试产能,陈超及其团队研发的“活性可控可视的塑料光降解助剂研究与应用”项目,近日成功入选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标志着在塑料污染治理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这项成果的落地,背后离不开吴泾镇的全链条精准赋能。“浦江第一湾会客厅”作为高效资源链接平台,为企业搭建起与孵化器、资本、媒体及政府资源对接的桥梁,打破了信息壁垒与合作障碍;“吴泾科技加油站”则聚焦“成果—需求—资本—推广”全链条的打通,为技术转化提供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流程支撑,护航企业成功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谷”,打造了赋能硬科技初创企业突破产业化鸿沟的吴泾方案。
技术突围:
破解“白色污染”的实验室突破
作为长期深耕可降解塑料功能助剂领域的学者,陈超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关,研发出“活性可控可视的光降解塑料功能助剂”。该技术实现三大核心突破:可精准调控塑料稳定期,无需依赖“三致”物质保障环境安全,更能通过颜色变化直观判断降解节点,一举斩获国内首个活性可控可视助剂相关发明专利。在农膜、包装等多领域的应用潜力,让其成为破解“白色污染”的关键利器。
![]()
2025年1月,陈超创办上海视塑科技,决心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然而,从百克级实验室样品到产业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并非坦途,中试“死亡谷”成为首要阻碍:新材料生产涉及的化学工艺不符合闵行区中试政策要求,企业无法产出合格样品开展商业验证;缺乏中试数据支撑又导致融资渠道堵塞,资金短缺进一步困住产能突破的脚步。有技术、有市场需求,却卡在了中试环节……这也是很多高校科研成果落地的普遍困境。
精准破局:
吴泾“创新链”打通中试堵点
得知企业困境后,吴泾镇依托“科技加油站”服务体系迅速行动,创新性构建“政府—中试基地—双一流高校—科创企业”中试验证创新链,为项目量身定制解决方案,积极为企业对接中试基地开展相关工作,同时联动华东师范大学与相关企业共建联合中试基地,助力企业打破“无场地、无资金”的双重僵局。
![]()
“原本只能在实验室做百克级样品,现在借助中试基地,产能有望提升到百公斤级。”陈超难掩兴奋。更关键的是,中试产能的突破让商业验证成为可能——目前新疆的农膜试验已出现“开裂”现象,这成为企业首个商业订单的重要突破口。
全链赋能:
从技术到市场的“双向奔赴”
吴泾镇的帮扶并未止步于中试破局,而是针对陈超“科学家+企业家”的身份特点,搭建“科技成果库—市场需求库—资本渠道—媒体渠道”技术推广链,实现全维度赋能。在资本对接上,对接券商与投资机构,协助优化商业计划书、设计股权架构,打通融资通路;在品牌推广上,通过“浦江第一湾会客厅”平台,让技术成果直面政府部门、孵化机构与主流媒体;在资源匹配上,依托科技加油站系统平台,精准对接农膜、包装领域下游客户,推动新疆实地试验落地,实现“技术—市场”的高效衔接。
![]()
此次项目入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既是对技术价值的权威认可,更是吴泾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的生动佐证。如今,视塑科技已构建起“可控可视光降解助剂—可控降解塑料母粒—环保塑料制品”的创新产业链,成为高校成果转化的典范。而吴泾科技加油站打造的“中试验证创新链”与“技术推广链”,更因其要素可复制、模式可推广,为全国破解高校新材料成果产业化难题提供了宝贵的“吴泾方案”。
图文:闵㻍瑄
编辑/初审:陈依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上观号作者:今日闵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