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享一篇机关科长的感悟:
公考很热,也有很多弟弟妹妹成功上岸。
看着单位新来的小王对着材料抓耳挠腮,突然想起2018年在市里工作时带的那个小姑娘小陈。
当时她也是天天抱着电脑改稿,谁能想到5年后,她靠一篇关于基层治理创新的调研报告,直接被借调到省里,去年刚满30就提了副科。
我常跟身边的年轻人说:“咱们体制内的‘笔杆子’,不是苦差事,是咱们手里的‘敲门砖’。”
一路走来,我见过最稳的晋升,都藏在材料里
先说个亲身经历吧!
2012年我在市局当科长时,局里搞改革试点,我带着小陈写了份试点报告。
别人写成效都是“召开3次推进会、下发5个文件”,我们琢磨着把基层干部的“土办法”写了进去——比如社区用“微信小程序报事”代替传统台账,数据一对比:“群众诉求响应时间从3天缩短到6小时”。
这份报告后来被省厅领导圈阅,成了全省推广的典型,小陈也因此进入了上级视野。
到了省直机关后更有感触,这里不缺名校毕业的高材生,缺的是能把“大事小事”写成“有用材料”的人。
去年处室提拔副处长,公示的小伙子就是因为在疫情防控期间,把全省物资调配机制写成了“可复制的应急管理模板”,连分管副省长都在他的材料上批了“思路清晰,可推广”。
写材料不是“爬格子”,而是给领导“递梯子”
小王上周拿了篇汇报稿找我:“领导,我把您在会上说的‘闭环管理’‘底线思维’都写进去了,怎么还是被打回了?”
我一看,通篇都是“为深入贯彻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全是文件语言,没一点“现场感”。
我对小王说:“如果你是领导,你会愿意板起面孔讲话吗?或者,你是喜欢读文件呢,还是喜欢讲自己独到见解呢?”
再给大家举个当年在基层的例子——
那应该是好久好久之前了,有一次陪领导去调研乡村振兴,同行的县委办小张边听边记,回来写汇报时,把村民说的“以前卖橘子靠肩挑,现在村口就有电商直播间”,写成了“探索‘党支部+电商’助农模式,实现农产品出村‘最后一公里’突破”。领导看了直接说:“这个小张,眼里有活,心里有数。”
三个“土办法”,让材料踩到领导点上
其实,也谈不上“土办法”,也许只能算是“歪办法”。
1.当领导的“翻译官”。比如,领导在会上反复说“要让企业有获得感”,别直接抄这句话,而是像小陈当年那样,把某企业“退税到账比往年快15天,刚好发了当月工资”的案例写进去,这才是“获得感”的落地。
2.给数据“穿衣服”。别光列“GDP增长5%”,加上“其中小微企业贡献3个百分点,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多了2000户”,领导能看出你关注的是结构优化。
3.留个“思考扣”。我带小陈写稿时,总会让她在结尾加个“下一步打算”,不是笼统的“加强领导”,而是具体的“建议在XX领域开展试点,我们已梳理出3个候选方案”——这其实是给领导决策提供抓手。
在省直机关带新人,我第一句话就是:“先把近三年处里的材料找出来,重点看领导修改的地方。”
当年在地级市,我跟着老主任学写材料,发现他改稿时总把“加强组织领导”划掉,改成“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的专项小组,明确3个科室具体职责”——这就是从“虚”到“实”的秘诀。
我的“拜师经”,跟对人比闷头悟重要100倍
上一篇文章曾讲过,明叔是有师傅的,目前也在省里工作。回顾这些年的成长,我对“跟对老师”这一条还是颇有心得的——
1.看“痕迹”不看“成品”。找师傅改过的初稿,对比修改前后的区别。比如,当年老科长把“存在部分问题”改成“个别乡镇存在政策执行‘中梗阻’,具体表现为XX镇XX问题”,这就是教会你“问题要具体,不能打马虎眼”。
2.带着“选择题”请教:别让师傅帮你“从头改”,而是像小陈当年那样问我:“关于电商助农的成效,您看是突出龙头企业带动,还是普通农户增收更合适?”——这其实是逼自己先想清楚方向。
3.偷“逻辑”不偷“句子”:省直材料常用“问题—对策—成效”结构,但基层可能更适合“案例—经验—推广”。比如,小王写的基层治理材料,套用省直的“顶层设计”框架就不对,换成“村里怎么解决矛盾—总结出什么土办法—现在全镇怎么用”,立马就接地气了。
从基层到省直,我靠材料吃过的“亏”和捡过的“漏”
当年在市里,我也觉得写材料耽误时间,直到有次陪领导去省里汇报,他拿着我写的材料说:“这是我们局的小X写的,小伙子对基层情况摸得透。”
后来调到省里,领导直接问:“你当年写的那篇关于基层执法规范化的调研,里面提的‘XXX使用闭环管理’,现在落地情况如何?”——你看,材料就是你的“隐形简历”。
所以,当我们还在基层为“怎么让领导注意到”发愁时,能写出“让领导眼前一亮”材料的人,已经拿到了进入更高平台的“入场券”。
就像小陈,当年在基层写材料时总说“熬不住”,现在在省直跟着处长参与大稿子撰写……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写材料真的不是替领导干活,而是给自己攒‘职场能见度’。”
所以,体制内的晋升,从来不是“谁资历老谁上”,而是“谁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写材料就是我们年轻人最容易上手的“核心技能”——它不需要背景,不用拼资源,只要你肯琢磨领导的需求,肯把基层的实事变成有价值的文字,迟早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晋升路”。
结 语
最后,他们让我写点金句,像鸡汤那样的,但我想了想,还是说几句心里话吧——
第一句,材料是“双向成全”
——你帮领导把事说清楚,领导也会带你看更宽的天地
第二句,别怕改稿子
——每一次被打回,都是你和领导“磨合频率”的机会
第三句,写材料要“眼里有活”
——多去一线调研,故事和数据永远比空话更有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