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深秋的柏林,联邦检察院的地下指挥中心里,投影仪的光束在布满电子地图的墙上跳动。![]()
屏幕上一张模糊的水下照片——画面里,两名穿潜水服的身影正将圆柱形物体固定在管道支架上。“这是‘北溪’爆炸案最关键的拼图。”调查员说,“现在,我们需要找到这两张脸的主人。”
这场震惊世界的能源动脉袭击事件,自2022年9月26日“北溪-1”“北溪-2”管道相继爆炸以来,始终笼罩在迷雾中。
直到2023年夏秋之交,德国调查组的突破性进展,将矛头指向了乌克兰军方高层,更撕开了俄乌冲突背后一场“抗命行动”的隐秘面纱。
一、海底惊雷:北溪爆炸如何震动世界?
要理解这场调查的重量,必须先回到那个改变地缘格局的夜晚。
“北溪”管道,这条全长1224公里的能源大动脉,承载着俄罗斯向欧洲输送31.5%天然气的重任。其中,“北溪-1”自2011年通气,年输气量550亿立方米;“北溪-2”虽未正式运营,却已完成技术测试,本可再增550亿立方米输送能力。
对依赖俄气的德国而言,这两条管道是经济命脉;对俄罗斯来说,则是与欧洲保持经济联系的最后纽带。
![]()
2022年9月26日凌晨2点03分,瑞典地震监测站首先捕捉到异常——波罗的海博恩霍尔姆岛附近连续发生两次水下爆炸,震级分别为2.3级和2.1级。17小时后,丹麦军方公布卫星图像:“北溪-2”靠近瑞典一侧的管道出现两处直径约3米的破洞;9月28日,“北溪-1”在丹麦专属经济区的管道也发现三个泄漏点。
经丹麦、瑞典、德国联合调查,爆炸威力相当于500公斤TNT当量,足够炸穿3米厚的钢板。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估算,修复两条管道至少需要5亿欧元,且需至少一年时间——这几乎等同于宣布“北溪”项目彻底失效。
更致命的是政治冲击波。爆炸发生时,俄乌冲突已持续7个月,欧洲正经历二战后最严重的能源危机:天然气价格一度暴涨10倍,德国工业产能下降15%,通胀率突破10%。
欧盟紧急转向美国液化天然气(LNG),但运输成本高、接收设施不足,民众在寒风中排队抢购木柴的画面,成了“能源安全”的残酷注脚。
而最大的悬念是:谁炸了“北溪”?
最初,舆论指向俄罗斯——莫斯科若切断对欧供气,本可通过推高气价获利。但俄方反讽:“炸自己投资的管道,疯了吗?”
欧盟则含糊表示“可能国家行为体所为”,却拒绝明确调查方向。
直到2023年2月,美国《纽约时报》援引匿名官员消息,暗示“乌克兰或与爆炸有关”,这场“罗生门”才撕开一道裂缝。
二、德国调查组:从碎片到拼图的182天
德国联邦检察院对“北溪”爆炸的正式调查始于2022年10月。调查组整合了三国情报:丹麦的海底声呐数据、瑞典的水下机器人探测记录,以及德国联邦情报局(BND)截获的通讯信息。
第一步:锁定“可疑船只”
调查团队的第一个突破口是爆炸前后的异常航运。通过分析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他们发现一艘名为“仙女座”号的乌克兰籍货轮,在9月23日至25日期间,多次往返于波兰格但斯克港与博恩霍尔姆岛之间。
更蹊跷的是,这艘排水量仅500吨的小型货轮,申报货物是“钢材”,却关闭了AIS信号长达18小时——这是典型的“规避监控”操作。
“我们调取了格但斯克港的监控。”调查团队成员称,“9月24日晚8点,‘仙女座’号靠泊时,有7名穿深色连帽衫的人下船,其中两人携带防水背包。他们的面部特征与后来潜水员的监控画面高度相似。”
第二步:测速摄像头的“决定性瞬间”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23年5月。
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警方在整理博恩霍尔姆岛周边道路监控时,意外发现一组关键画面:9月25日凌晨1点47分,一辆无牌黑色奔驰车驶入岛上偏僻路段,车上下来两名戴潜水镜的男子。他们沿一条未开放的小径走向海边,而那里正是“北溪-2”管道的最近登陆点——直线距离仅8公里。
更关键的是,岛上3号公路的测速摄像头记录下了其中一人的侧脸。“虽然模糊,但我们通过面部识别技术,比对出此人名叫瓦列里·彼得罗夫,乌克兰国籍,曾在乌海军特种部队‘海鹰’大队服役。”调查团表示。
随着调查深入,更多线索浮出水面:彼得罗夫的手机在爆炸前48小时内,频繁联系一个位于华沙的号码。
顺藤摸瓜,调查组锁定乌克兰驻波兰武官伊万·波利亚克——这位少将的私人司机,曾在9月25日凌晨驾驶一辆挂波兰牌照的货车,出现在格但斯克港“仙女座”号停靠的码头。
第三步:“抗命者”扎卢日内的影子
所有线索最终指向一个名字: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瓦列里·扎卢日内。
![]()
作为乌军在俄乌冲突中的“救火队长”,扎卢日内2021年接任总司令时,俄军正陈兵边境。他凭借灵活的战术指挥,多次挫败俄军攻势,尤其在基辅保卫战中赢得“民族英雄”声誉。
但这位以“务实”著称的将领,与总统泽连斯基的矛盾早已暗流涌动——前者主张集中兵力防御,后者倾向反攻;前者反对过度依赖西方武器,后者需要“胜利叙事”维持援助。
德国调查组的证据显示,2022年8月底,一个代号“风暴-海神”的行动计划被提交至乌军高层。该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水下爆破瘫痪“北溪”管道,迫使欧盟加大对乌军事援助,并削弱俄罗斯与欧洲的经济纽带。
计划的提出者,正是扎卢日内的亲信、乌军特种作战司令部负责人谢尔盖·库兹涅佐夫。
“我们有库兹涅佐夫与彼得罗夫的加密通话记录。”调查组透露,“库兹涅佐夫在通话中说:‘总司令已经点头,行动必须在本月完成。’”
泽连斯基的表态则被美媒《政客》(Politico)曝光——据接近白宫的消息人士,9月初,中情局局长伯恩斯亲自致电泽连斯基,警告“任何针对‘北溪’的行动将引发不可控后果”,泽连斯基随即要求扎卢日内终止计划。
但扎卢日内没有服从。“扎卢日内认为,欧盟的犹豫正在拖垮乌克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乌前国防部官员告诉德国《明镜周刊》,“他相信,炸掉‘北溪’能让欧洲彻底断绝对俄妥协的可能,为乌争取更多重武器。”
三、关键证据链:从潜水员照片到国际通缉
2023年7月,德国调查组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港逮捕了谢尔盖·库兹涅佐夫。一位前乌克兰特种兵。意大利警方在其手机中发现了加密聊天记录,显示他直接参与指挥了“仙女座”号的行动:
9月23日:指示彼得罗夫带领6人潜水小组登船;
9月25日0时:确认“仙女座”号抵达目标海域;
9月25日2时:收到彼得罗夫的简讯:“管道已固定炸药,倒计时30分钟。”
更关键的是,库兹涅佐夫的电脑里存有一份“行动成果评估报告”,其中提到:“爆炸将导致欧洲今冬天然气缺口达40%,欧盟对乌军事援助或增加30%。”
随着库兹涅佐夫落网,德国检方正式以“策划恐怖袭击、危害公共安全”对其提起指控,并向欧盟提出引渡请求。
与此同时,国际刑警组织发布了针对彼得罗夫等6名乌克兰籍嫌疑人的红色通缉令。
那张测速摄像头拍下的潜水员照片,最终通过AI面部重建技术,锁定了全部7名参与行动的特工。他们的身份陆续曝光:其中3人来自乌海军“海鹰”大队,2人是波兰籍雇佣兵(后证实为乌情报部门招募),另外2人的背景仍在调查中。
四、余波震荡:乌内部裂痕与国际格局重塑
“北溪”调查的进展,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俄乌冲突的棋盘上激起层层涟漪。
乌高层:从“共御外侮”到“公开裂痕”
扎卢日内与泽连斯基的矛盾彻底公开化。
2023年8月,乌最高拉达(议会)一名接近扎卢日内的议员向媒体透露:“总司令扎卢日内对总统的‘政治冒险’忍无可忍。他认为,泽连斯基为了维持西方援助,正在牺牲乌军的战略主动权。”
而泽连斯基则在9月的全国讲话中强调:“乌克兰的敌人是俄罗斯,不是盟友。”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论:“乌军队的团结,正随着‘北溪’疑云逐渐瓦解。”
泽连斯基不再惯着,到了2024年2月8日,将扎卢日内解职,由亚历山大·瑟尔斯基接任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职务。
欧洲:信任危机与能源自主加速
德国调查结果也让欧盟陷入尴尬。此前,欧盟一直试图将“北溪”爆炸定性为“非国家行为体袭击”,以避免激化与俄直接对抗。
如今,证据指向乌克兰,欧盟面临两难:若公开谴责乌方,将动摇对乌援助的政治基础;若保持沉默,则需向民众解释“为何盟友要炸自己的能源设施”。
更现实的冲击是能源政策。德国已宣布提前6个月完成“去俄气”目标,法国加速推进核反应堆重启,荷兰则重新开放格罗宁根气田。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CFR)报告显示:“‘北溪’事件后,欧盟对俄能源依赖的恐惧,已转化为对‘不可靠盟友’的警惕。”
俄罗斯:借势强化“西方阴谋论”
俄方则抓住机会大做文章。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称:“爆炸的主谋是美国,乌克兰只是执行者。”
俄国家杜马议员卡拉什尼科夫更直言:“美国想通过摧毁‘北溪’,切断俄欧联系,同时让欧盟不得不依赖美国的LNG,巩固其霸权。”
这种叙事在发展中国家引发共鸣。印度《经济时报》评论:“‘北溪’爆炸暴露了西方对全球能源基础设施的‘选择性安全’——只保护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安危。”
美国:进退失据的“幕后黑手”?
尽管美国官方始终否认参与,但越来越多线索指向华盛顿。《纽约时报》2023年10月报道称,中情局在爆炸前曾监测到“乌克兰极端势力策划袭击”的情报,但未采取行动。
前CIA分析师约翰·辛德勒承认:“或许我们默许了,因为这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让欧洲更依赖我们。”
这种“默许”正在反噬美国。德国《时代周报》民调显示,58%的德国民众认为“美国对‘北溪’爆炸负有责任”。
欧盟内部“战略自主”的呼声再度高涨,马克龙在欧盟峰会上直言:“我们不能永远依赖美国的安全承诺。”
五、未来:审判之外的地缘博弈
目前,库兹涅佐夫仍在意大利等待引渡审判,彼得罗夫等嫌疑人下落不明。德国检方表示,若罪名成立,主犯可能面临终身监禁。但对“北溪”爆炸的调查,远不止于一场刑事审判。
它揭开了俄乌冲突中“影子战争”的冰山一角——除了正面战场,双方在能源、网络、情报领域的暗战同样残酷。
更重要的是,它暴露了西方援乌体系的内在矛盾:当乌方的“激进手段”威胁到盟友利益时,所谓的“团结”究竟能维持多久?
对俄罗斯而言,这场爆炸是“战略胜利”——它成功离间了乌高层,削弱了欧盟对乌的信任,更让“反西方”叙事在全球有了新素材。
但对扎卢日内来说,抗命行动或许是他军事生涯最冒险的一步:若最终被证明是“个人决策”,他可能沦为乌政坛的“弃子”;若被泽连斯基清算,甚至可能引发乌军方动荡。
而对普通民众而言,“北溪”的伤痕仍在。波罗的海的海底,泄漏的天然气仍在缓慢释放甲烷,形成直径数百米的气泡云;欧洲家庭的能源账单上,数字依然刺眼;而那三张被炸穿的管道截面,像三双沉默的眼睛,凝视着这场永不停歇的地缘博弈。
谁在书写历史的剧本?
回到柏林的调查中心,调查组点击播放一段新获取的监控视频:2022年9月25日凌晨3点,彼得罗夫从海里爬上岸,颤抖着点燃一支烟。他的脸上沾着海水与泥沙,眼神却异常平静。
“我们终将知道,是谁在幕后发号施令。”调查组表示。“但更重要的是,这场爆炸教会我们:在大国的博弈场中,没有绝对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普通人的生活,往往是最先被牺牲的筹码。”
窗外,柏林的秋雨淅沥。波罗的海的海浪,仍在拍打着博恩霍尔姆岛的礁石,仿佛在诉说一个未完结的故事——关于野心、背叛,以及被能源与权力改写的命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