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花钱买房,却没物业管?集资房社区30年治理难题,如今“豪宅级”物业来接盘

0
分享至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在奉贤区头桥街道大庆路南片区,居民们过去谈起自家住的集资房小区,总是一言难尽。房屋漏水、楼道杂草丛生、停车混乱、物业缺位……这些曾是这里的日常。

然而,不过短短数月,一种新的秩序正在这片老旧社区中悄然建立。居民口中不再是抱怨,而是“管家来了,隐患少了”“维修来了,困扰少了”“服务周到了、邻里和睦了”。

这场治理变革的核心,是头桥街道探索形成的集资房物业治理新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物业管理的边界线制,通过大片区整合、权责法定化、服务市场化,让原本“无主”的集资房有了明确的治理主体。

“没人管”困境如何突破?

头桥街道曾是撤制镇社区。在这里,集资房占了居民住房总面积的80%,且大部分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由于没有产权证,居民也无法成立业委会,长期以来只能享受每平方米0.1元每月的物业基础托底服务,物业费常年收缴率不足30%。

更复杂的是,这里的房屋类型混杂——集资房、宅基房、商铺、企业用房交错分布,形成“开放式、无围墙”的居住形态。物业管理边界模糊,责任难以厘清,成为治理的“真空地带”。


集资房社区与农民宅基房、商铺交错分布。沈思怡 摄

随着房龄不断攀升,加之缺乏公共维修资金和公共收益来源,基础设施老化问题日益突出,垃圾堆积、屋顶漏水、停车混乱、管道堵塞,使得居民的不满情绪逐渐累积。

“我们不是不愿意交物业费,是以前交了也没用。”在头桥街道大庆路南片区居住了40多年的居民翁英坦言,由于没有产权证,居民在法律上不具备“业主”身份,无法成立业委会,也无法动用维修资金。房屋漏水、路灯不亮、电瓶车乱停,这些问题长期悬置,成为居民心中的“堵点”。

去年7月,头桥街道获批成立,在初期走访调研中,街道干部们听到最多的声音便是居民们的吐槽:“我们花了钱买房,却享受不到应有的服务”。

群众的迫切需求,成为治理变革的最大动力,破解集资房治理难题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记者了解到,今年9月,在街道的牵头下,居民区党组织对集资房社区开展了全覆盖入户走访,精准锁定房屋漏水、燃气入户等核心问题,推动街道实施老旧住房修缮、排水管网更新等民生项目。


物业改造前,集资房社区时常面临“停车难”问题。沈思怡 摄

与此同时,大庆路南片区的集资房社区还通过权利人大会推选出13名议事管理委员,参照业委会职能,启动了物业选聘程序。

记者了解到,所谓的“权利人”大会,是在集资房社区无法成立业委会的现实困境下,头桥街道通过党建引领创新探索的业主参与物业治理的合法化路径。据介绍,在街道党工委牵头下,头桥一居党总支通过“党组织推荐、居民推荐、个人自荐+组织审核、居委面试、权利人大会选举”等一系列规范程序,从78名居民群体候选人中推选出13人组成集资房议事管理委员会,这其中有退休教师、商户老板、年轻党员、护士等,涵盖各年龄段、各行业。

最终,通过3轮物业选聘,一家来自黄浦区的物业公司三祥物业中标入驻,开启了“酬金制”服务模式。这一模式下,物业公司先提供服务,居民根据服务满意度支付酬金。物业费从前半年的免费,逐步过渡到每平方米0.1元、0.3元、0.5元,最终向市场化标准靠拢。

集资房迎来“高档小区式”服务

有了专业化的物业公司进驻,一场集资房社区的基层治理变革就此开展。如今再走进大庆路南片区,20个巡逻点构成的安全网24小时守护,楼道里的智能感应灯明亮通透,新辟出的停车位整齐有序,物业服务中心的24小时热线随时响应。


物业进驻后,新辟出的停车位。沈思怡 摄

“以前家里漏水没人修,打电话给原来的物业,他们不仅来得慢,还总推脱说这不在物业的管理范畴内。以前楼道堆满杂物没人管,绿化带成了‘私家菜园’,别提多糟心了!”提起社区最近的变化,家住大庆南路片区的汤国华深有感触,“现在不一样了,一个电话,物业半小时就到,楼道更是清爽明亮,小区门口还有了保安和道闸,安全感满满。”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让头桥居民们“赞不绝口”的物业公司,以往其实从未有过相关管理经验。甚至恰恰相反,该公司在中心城区的管理的,是房价十五六万每平方米的高档小区。如今跨界到集资房,它带来了 “不降标”的服务——每天两次楼道清扫、公共区域门窗扶手深度保洁、宅前屋后的杂草逐一清除;针对老人多的特点,物业管家上门登记需求,协助预约社区医生,连居民反映的“电瓶车充电乱” 问题,都联合议事会划设了专用区域。


“放着赚钱的高档小区不盯,为什么来管集资房?”采访中,不少居民曾有这样的疑问。三祥物业经理曹志豪的回答很实在:“这既是挑战,也是责任,更是企业行业创新、提升行业竞争力的突破口。”

记者了解到,此前上海多数集资房依赖政府托底,缺乏市场化、专业化物业服务,行业内几乎没有成熟经验。而在上海郊区,还有不少同样面临物业治理空白的集资房社区。

“如果能做好,就是为全市集资房物业提供样本。”曹志豪坦言,公司管理层认为,成熟的物业企业不应只守着“舒适区”,而要探索新领域——公司在中心城区小区探索的物业管理成功案例证明,酬金制能平衡服务与居民需求,这套模式或许能也在集资房“落地生根”。


物业公司进驻后,集资房社区的楼道有了每日的保洁服务。沈思怡 摄

另一方面,街道的“托底”和配合机制,也让物业公司有了底气。街道不仅提供 5 年过渡期补贴,还整合了居委会、城建中心、居民议事管理委员会、物业公司四方力量共同成立联合办公团队,为物业治理难题的发现、解决注入更多元的力量。

其中,城建中心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居民议事管理委员会履行“民意枢纽”职能;物业公司执行服务,严格落实各项要求。四方建立每日晨会制度,通报进展,会商疑难问题,让物业公司不用单兵作战,形成“同频共振、合力攻坚”的治理格局。“有政府搭台,我们才能放心唱戏。” 曹志豪说。

原标题:《花钱买房,却没物业管?集资房社区30年治理难题,如今“豪宅级”物业来接盘》

栏目主编:黄勇娣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沈思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82735文章数 75774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