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已亡了113年,清东陵为啥还有守陵人?是谁给他们支付薪酬

分享至

在河北遵化燕山余脉的怀抱中,坐落着一座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的陵寝群。

它就是“清东陵”。

清东陵自1661年顺治帝孝陵奠基,至光绪年间扩建完成,共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及136位妃嫔,总占地面积超过2500平方公里。

清东陵的建筑恢宏、壮观、精美。

由580多个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有中国现存最宽的石牌坊,长达五公里多的神路。

如今,清东陵更是我国古代陵寝建筑的典范,其建筑艺术、雕刻艺术、文化内涵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而它之所以能保存得如此完好,与每一代“守陵人”密切相关。正是有着他们日复一日的守护,才为后来留下了如此珍贵的历史资产。

那么,守陵人到底是何人组成的呢?他们的守陵工资又是谁给开支的呢?



从皇权附庸到文化遗产守护者

清东陵的守陵制度始于顺治时期,鼎盛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陵园内设掌关防郎中、员外郎、读祝官等官职,仅帝后陵每座便配置120人,妃园寝40-50人,总规模达1600人。

从最开始起,守陵人都选的是八旗子弟,以正黄、镶黄、正蓝三旗为主。

同时要求他们不仅身体强壮、武艺高强,还需对皇室忠心耿耿。

那时候,别看守陵人每天与陵墓为伍,但他们的身份可不一般,是妥妥的体制内官员。

等级最高的首领,可达正三品;普通侍卫也有正七品,相当于一个县官的职位,等同于如今的县长级别。

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每月支付给清东陵守陵人的工资,就达到了两万八千两白银。

其中,贝子守陵每年的俸银高达1300两;最低等级的守陵人员年薪为十二两,平均每人每年二十两,那些钱足够当时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开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守陵人职位还是世袭制,爷爷退休后爸爸接,爸爸退休后孩子接,且还配发有官宅,是十分荣耀的一件事。

也正因为此,经过200多年的繁衍,清东陵附近已经形成了一个容纳数万人的商贸集镇,那都是一代代守陵人积累起来的,堪称一个小小的“王国”。

在清朝,守陵人的地位较高,可随着历史的演变,清朝灭亡后,守陵人的境遇也遭受了打击。

1912年清帝退位后,延续了二百余年的守陵体系轰然崩塌。

虽然民国曾在溥仪退位时承诺了对皇室进行优待,每年拨款400万两白银用于清东陵的修复和守护开支。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打了不少折扣,加之民国较乱,当时拖款也是常有的事。

后来守陵人没着落了,大部分人只能自谋生路,开始在陵外开垦了一些田地,种点庄稼收点粮食,自己过日子。

最惨的是1928年,孙殿英带着一伙人来了,他们以演习为借口,开始盗掘老祖宗的陵墓。



档案记载,当时士兵们用火药轰开慈禧地宫时,珍珠玛瑙灿若星河,乾隆裕陵的缂丝经被更被撕成碎片瓜分。

守陵人虽然有武艺,有装备,可是面对凶悍的士兵也是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陵墓被毁,宝贝被拉走。

那次行动,对清东陵的文物损失巨大。

后来那事被高层知道后,民国开始重视起来,开始拨款,专款专用,对陵墓开始加紧保护。

可是没几年,日本人又来了,抗日战争时期,陵园遭到了更大的损坏,日军占了地,土匪出没,守陵人得兼职防匪。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