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一场以“痕迹美学”为核心的“追痕”艺术沙龙在上海浦东羽山路416号嘉禾空间举办,本次活动通过墙面追痕、旧衣改造、艺术对谈与公众共创等多元形式,让艺术走出美术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引发众多艺术爱好者与市民踊跃参与。
活动不仅让市民体验了“用痕迹创作”的乐趣,更通过艺术体验激活了公共空间与普通人的联结记忆,成为公共艺术走进生活的生动实践。据悉,活动将持续至12月7日下午。
多元共创形式,点燃市民艺术热情
据介绍,本次沙龙打造了多层次、高互动的艺术参与场景,独特的创作形式让市民参与热情高涨。核心环节“墙面追痕”设置在露天阳台内侧,两块布满岁月痕迹的旧广告板与纹理清晰的木板构成创作载体,参与者遵循“左侧彩色、右侧墨色”的创作规则尽情发挥。
![]()
另一大亮点 “衣皱共创追痕” 同样备受青睐。市民赵女士带来了一件穿了10年的棉质T恤:“这是我创业那年买的,衣身被妹妹不小心烫了个洞也舍不得扔,现场参与者沿着破洞口的痕迹用不同颜色涂抹,现在这件衣服不仅换新,还藏着我和妹妹的共同记忆”。她说。
类似的记忆载体在现场并不少见——有人用旧牛仔外套记录大学时光,有人用运动鞋涂鸦纪念第一次越野。“追痕”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更成为人们留住时光痕迹的情感出口。
打破边界,艺术与生活交织融合
据了解,“追痕” 项目由著名当代艺术家倪卫华发起,深耕绘画实验近40年的他,通过对各类痕迹的视觉干预,实现肌理的复写与强化,传递“艺术介入社会”的核心理念。
作为一项长期性公共艺术项目,“追痕” 已从上海宝山区出发,覆盖上海12个区,并延伸至中国、意大利、日本、荷兰等国的30个城市与乡村,累计举办363场活动,吸引超过2000人参与,让艺术成为连接友谊的纽带。
该项目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边界,让普通市民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角,也为公共艺术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
市民王菁已是第31次参与“追痕”活动 —— 从上海宝山的首场活动,到上个月在青浦朱家角乡村,她的手机里存了上百张“追痕”作品的照片。“每次参与都有新惊喜。”她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