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11月9日报道称,英国政府对中国制造的电动巴士展开调查,怀疑这些车辆可能存在“远程熄火”的风险。
这一指控迅速引发舆论热议,并蔓延至欧洲多个国家。
中企对此予以坚决驳斥,认为相关指控毫无依据,强调其产品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数据存储采用加密保护,未经授权任何人无法访问。
这场风波不仅是技术安全问题,更折射出复杂的地缘政治和贸易保护主义背景。
![]()
英国政府的调查由交通部联合网络安全中心发起,核心关注点在于中国电动巴士是否能通过软件更新或诊断功能远程控制车辆。
挪威和丹麦等欧洲国家更进一步宣称,中国制造的电动公交车可能被用于情报收集,甚至在信号屏蔽情况下仍能实现远程控制。
这些言论引发了技术专家的质疑。现代电动汽车确实具备远程诊断功能,但这一功能广泛存在于全球电动车产品中,无论是中国制造还是欧美制造,均需遵循国际网络安全标准。所谓“远程熄火”的风险,目前并未有确凿证据支持。
这一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欧洲国家针对中国技术产品的安全指控屡见不鲜,背后隐藏着明显的经济保护主义动机。然而,中国电动汽车的崛起更多依靠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势,这种竞争力令欧洲本土汽车产业感到压力。
进入2025年,欧洲的保护主义风潮愈加明显。欧盟甚至公开建议重新评估2035年的零排放目标,以减缓电动车市场竞争压力。这一表态不仅暴露了其对绿色转型目标的摇摆态度,也进一步体现了其贸易政策的双重标准。
![]()
针对中国技术产品的负面言论已成为欧美国家的惯用手段。美国前商务部长雷蒙多曾声称,中国可以让三百万辆汽车同时失灵。
而在华为5G基站推广时期,所谓“辐射”问题也成为抹黑的理由。
甚至在新冠疫情期间,美国政客曾鼓吹“注射消毒液”能杀死病毒。这些荒谬言论虽缺乏科学依据,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认知。
更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国家对自身技术产品的问题却采取宽容态度。
例如,波音飞机因软件故障导致多次坠机事件,特斯拉因自动驾驶问题频繁召回车辆,但这些事件并未引发类似的安全指控。
这种双重标准不仅损害了国际贸易的公平性,也加剧了全球技术竞争中的信任危机。
面对英国政府的指控,中企的回应理性且有力。企业强调其技术安全性和数据保护机制,同时呼吁国际社会以科学和公正的态度看待技术问题。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崛起不仅是技术突破的成果,更是全球绿色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
西方国家应摒弃地缘政治偏见,与中国展开更多合作,而非通过保护主义削弱竞争对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