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正式启动2026年度城乡居民医保集中缴费工作,规定2025年底前完成缴费即可享受2026年医保待遇。
全国大部分地区居民医保的年缴费标准为400元,今年终于不再涨价了,和去年一样,可即便如此,面对400元的个人缴费额依然让一些低收入人群感到负担太重。不过,如果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标准和上海的缴费标准对比,会发现一年400元其实已经算挺少的了。
![]()
本次上海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相比去年有所增加,缴费金额与年龄和职业有关。
具体来看,18岁以下未成年人及18岁以上在校大学生(含研究生)维持400元/年标准,与全国多数地区持平;19-59岁成年人年自费金额则突破千元大关,达1040元;60-69岁老年人为870元/年;70岁以上更降至700元/年。
相较全国400元基准,上海成年人与老年人自费标准均高出不少 ,特别是19岁至59岁成年人一档,多了1.6倍。
值得注意的是,特困人员、低保对象、重残人员及高龄老人等困难群体可享受缴费补贴,农村居民亦能获得适当补助,这体现了制度设计的温度与精准性。
![]()
较高的缴费额是否物有所值呢?答案藏于其保障效能之中,在我看来,上海的城乡居民医保是挺有“性价比”的,在保障范围、报销比例等维度均遥遥领先全国绝大部分省份。
传统城乡居民医保多聚焦住院费用报销,门诊与急诊支出长期处于保障盲区。尽管近年各地逐步拓展门诊报销范围,但起步较晚导致覆盖广度有限。上海则突破这一局限,实现全部门急诊费用纳入报销体系,构建起“住院+门诊”双保障网络。
以一位30岁的参保人为例,假设他的年度门诊费用为4000元,且均在二级医院就诊。根据报销规则,先纯自掏腰包500元(起付线),剩下的3500元可以按照60%的比例报销,即由医保基金统筹支付(节省)2100元。
![]()
若这位参保人的所有医疗和药物费用均发生在村卫生室,或者是大学生在校内医务部门看病,报销比例更可提升至80%且不设起付线,同样4000元费用可以报销3200元,仅需自付900元,经济减负效果更为显著。
这种门急诊全覆盖的制度设计,恰恰契合了真实就医场景的痛点。
对于广大中青年群体而言,住院治疗需求虽少,基本上用不到城乡居民医保里的住院报销福利。但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有小毛小病,门急诊成为主要就医渠道,如感冒、肠胃炎等常见病会去医院门诊就医、开药,上海居民医保允许医保报销门急诊费用,显著降低年度医疗支出。
此外,中老年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每天都要吃药,门诊开药费用的报销更显现了上海居民医保的保障价值。相较之下,各地居民医保虽普遍覆盖住院报销,但门急诊费用很少能报销。
![]()
从更深层次看,上海居民医保的高自费标准与高保障效能形成良性互动。其背后是财政投入的支撑与制度设计的优化,确保参保人在支付更高费用的同时,获得更全面、更高效的医疗保障。这种“价高质优”的特性,恰恰印证了“一分价钱一分货”的朴素智慧。
当保障范围从住院延伸至门急诊,报销比例从有限提升至50%-80%,甚至特定场景80%无起付线时,高费用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
![]()
这也启示我们,在评判医保费用时,需超越单纯的价格比较,转向对保障力度与实际获益的综合考量。
对于农村居民、低收入群体及老年群体而言,上海医保的高标准固然带来更高支付压力,但其覆盖全门急诊、高报销比例的特性,实质上构建起更坚实的健康防护网。当小病小痛不再成为经济负担,慢性病治疗成本有效控制,医保的“保障”本质便得以真正体现。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