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份来自美国国防战略委员会的114页机密报告在军事圈激起千层浪。这份2024年7月发布的兵棋推演得出了令人震惊的结论:
一旦中美打起来,美军现有弹药库存将在3至4周内消耗殆尽,战争可能以美国“难以接受的结局”告终。这个结论,与许多人想象中“速战速决”的剧本截然相反。
![]()
这份报告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基于详实数据的精密模拟。推演设想了西太平洋多个潜在热点区域的冲突场景。结果发现,在面对拥有完整国防体系和大规模精确打击火力的对手时,美军引以为傲的远程精确制导弹药——如“战斧”巡航导弹、JDAM精确制导炸弹等——的消耗速度将远超预期。
现代高技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场“弹药吞噬机”。举个例子,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42天共投射了28.8万枚弹药。
而面对一个体量相当、防御体系完整的对手,美军在太平洋战区的弹药消耗强度预计将是海湾战争的数倍甚至数十倍。报告尖锐地指出,以目前美军的弹药储备规模,高强度作战甚至撑不了一个月。
![]()
报告揭示的更深层危机,在于美国国防工业的“产能瓶颈”。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现代尖端武器的生产并非按个按钮就能源源不断。一条“战斧”导弹生产线年产量仅数百枚;最先进的LRASM反舰导弹,年产量刚过百枚。
相比之下,被美国视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的国家,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其造船厂、导弹工厂和相关产业链具备恐怖的战时动员潜力。这种“平时储备”与“战时产能”之间的巨大差距,才是真正让五角大楼夜不能寐的噩梦。
当双方的精确制导弹药都在头几周倾泻而空后,接下来比拼的就是谁能让生产线更快地转动起来——这恰恰是“世界工厂”的绝对优势领域。
![]()
兵棋推演还充分考虑了一个关键因素:战场距离。西太平洋距离美国本土上万公里,而冲突区域很可能就在对手的“家门口”。这意味着美军的后勤舰队需要穿越广阔大洋,极易遭受潜艇、远程导弹的“绞杀战”。
关岛、日本、韩国等前沿基地,在开战初期就会面临密集的导弹饱和打击,生存能力堪忧。
对手依托本土,可以构建集卫星、雷达、无人机、潜艇于一体的严密侦察打击体系,在本土1000-2000公里范围内形成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
![]()
这份114页的报告,与其说是一份预测,不如说是一记响亮的警钟。战争的胜负,很可能不取决于谁先按下发射按钮,而在于谁的工业心脏能跳动得更久、它提醒世界:在大国博弈的棋局中,最大的智慧是避免战争,因为没有人能承担其后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