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没人陪护,我这关肯定熬不过去,没想到你们比家人还贴心,是你们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出院当天,41岁的腹膜透析患者李大姐(化名)紧紧攥着泰安市中心医院肾内科一病区护士的手,眼眶泛红地说道。在医院全面推行无陪护照护模式的背景下,肾内科一病区医护团队凭借15天的精细化专业守护,成功让合并全身水肿、心功能四级、胸腔积液的李阿姨摆脱高危状态,用实力诠释了无陪护模式下的“生命护航力”。
危急入院:多重重症叠加,
照护难度升级
回忆起李大姐入院时的情景,肾内科一病区副护士长庄姗姗仍心有余悸:“患者被轮椅推进来时,全身肿得发亮,连说话都喘得厉害,稍微动一下就捂着胸口喊闷。”经检查,李大姐不仅患有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长期依赖腹膜透析治疗,还合并全身重度水肿、心功能Ⅳ级、双侧胸腔积液等多种危重症,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照护难度远超普通患者。
![]()
“心功能Ⅳ级意味着患者处于心力衰竭最严重阶段,稍作活动就可能诱发呼吸困难;全身重度水肿导致皮肤张力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破损感染;加上腹膜透析治疗对操作精度、环境无菌性的严苛要求,每一项都考验着护理团队的专业能力。”肾内科一病区主任孔刚介绍,考虑到患者家属因工作无法全程陪护,团队当即决定启动无陪护专项照护方案,由医护人员全权负责患者的治疗、护理、饮食及心理疏导,确保诊疗环节“零脱节”。
精准施策:24小时守护,
细节里藏着“救命密码”
“血压152/95mmHg,心率98次/分,血氧饱和度92%,腹透液温度37℃,留腹4小时,腹透超滤量300ml……”在李大姐的病房里,护理记录册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小时的监测数据。为了精准把控病情变化,护理团队将照护方案细化到“分钟级”:白天每小时监测一次生命体征,腹膜透析液的温度、留腹时间、透出量,精准记录每一次的出入量,通过数据动态调整治疗方案;针对心功能不全问题,护士们定时协助患者保持半坐卧位,手把手指导缓慢翻身,每2小时为患者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与血栓形成;当患者因胸腔积液出现胸闷、咳痰困难时,护士会第一时间调整氧疗浓度,俯身为患者轻拍背部帮助排痰,用温和的语气讲解护理流程,缓解其焦虑情绪。
夜间是病情波动的高危时段。值班护士每隔1小时就会轻步走进病房,观察患者的睡眠状态、呼吸频率,悄悄为患者掖好被角,查看腹透管是否通畅。“有天凌晨3点,我发现患者呼吸频率突然加快,血氧饱和度降到 88%,立刻通知医生调整用药,守在床边直到指标稳定。”15个夜晚,护理团队始终保持“随时待命”状态,用细致观察筑牢生命防线。
人文关怀:饮食心理双兼顾,
温暖陪伴助康复
除了专业治疗与护理,护理团队还格外注重患者的饮食管理与心理疏导。根据医嘱,营养师为李大姐定制了低盐、低脂、易消化的流食方案,护士们每天按时将温热的饭菜送到床边,耐心协助患者进食,记录每餐的进食量;考虑到患者因病情反复产生消极情绪,护士们利用空闲时间陪她聊家常,分享同病区患者的康复案例,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病情恢复进度。
![]()
“刚开始我总担心自己挺不过去,护士们每天都来跟我聊她照顾过的患者,说他们现在都能正常生活,我慢慢就有信心了。”李大姐笑着说,在医护人员的陪伴下,她从最初的“卧床难起”逐渐恢复到“可缓慢行走”,从“胸闷气喘”到“呼吸平稳”,每一点变化都让她看到了希望。
模式验证:专业守护显成效,
为重症照护积累经验
15天后,经检查,李大姐全身水肿基本消退,心功能恢复至Ⅱ级,胸腔积液明显减少,腹膜透析治疗效果稳定,达到出院标准。此次无陪护照护的成功,不仅检验了泰安市中心医院肾内科一病区医护团队的专业素养与协作能力,更印证了医院无陪护模式在重症患者照护中的可行性与优势。
“无陪护模式并非简单的‘替代家属’,而是通过专业化、精细化的医护服务,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诊疗保障。”庄姗姗表示,下一步,科室将总结此次照护经验,进一步优化无陪护服务流程,针对不同类型的重症患者制定个性化照护方案,让更多患者在专业守护下早日康复,为医院高质量医疗服务发展注入新动力。
(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联系齐鲁晚报泰安融媒中心,热线电话:0538-698211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