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记者 祝惠春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除公告延迟披露外,我国境内股票市场(沪深北3家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全市场”)共5446家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三季度报告。近八成公司实现盈利,整体业绩企稳回升,结构优化、动能转换、质量提升的态势鲜明。
整体经营业绩持续改善
前三季度,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持续改善,与经济大盘稳中有进的步调同频共振。统计显示,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3.46万亿元、净利润4.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6%、5.5%。3182家公司营收正增长,2467家公司净利润正增长,1957家公司营收、净利润双增长。分季度看,第三季度上市公司营收、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82%、11.45%,环比分别增长2.4%、14.12%,增速较上半年显著提升,逐季向好态势继续巩固。
利润端改善的企业数量增多。全市场中,4183家公司实现盈利,盈利面近八成。营收、净利润双增长的公司数量达1957家。这说明企业挣钱能力在修复,市场赚钱预期在回暖。
从行业结构看,三季报中,高端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智能终端、医药健康等新质生产力相关板块增速快、景气高。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公司业绩增势明显,这说明产业结构正在升级换代,优质企业在变得更优,推动整体经济的“韧性”在增强。龙头企业订单稳、份额升,带动上下游协同提效。专精特新企业毛利率保持韧性,研发强度持续处于高位。
“底盘”稳固,则预期稳、信心足。经营主体盈利能力正在稳步修复,市场预期逐步回暖,为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奠定了坚实基础。
含“科”量进一步提高
观察上市公司三季报,不仅要看总量的“形”,更要观结构的“势”。三季报数据清晰显示,向“新”而行、以“质”致远成为鲜明特征。
科创引擎动力强劲。前三季度,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公司分别实现营收32486.28亿元、10142.07亿元、1450.6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446.61亿元、441.25亿元、92.03亿元。其中,创业板营收、净利润增速均超10%。前三季度,全市场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16万亿元,规模已连续3年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3.88%。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研发强度分别达到4.54%、11.22%和4.42%,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研发强度高达5.21%。其中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10%。真金白银的投入,持续强化中国经济的长期竞争力。
上市公司含“科”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场总市值达107.32万亿元,其中电子行业总市值已超越银行业,跃居各行业之首,占比12.42%,较年初提升近3个百分点;通信、计算机行业市值较年初增加超过9000亿元。
产业升级向“新”聚力。前三季度,19个门类行业中,17个行业实现盈利,9个行业营收实现正增长,10个行业净利润实现正增长,7个行业营收、净利润双增长。实体经济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步伐加快,先进制造业成为重要增长极。文生视频模型迭代催生庞大存储需求,存储芯片产业上市公司营收增长16.08%,净利润增长26.44%,营收与净利润双双实现高增长;全固态电池技术取得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前景可期,这两个产业的上市公司营收增速超10%,净利润增速超20%。在应对全球资源贸易扰动中,超硬材料、稀土等核心战略产业展现出强劲韧性。同时,“反内卷”治理成效显著,光伏设备、水泥等行业通过控产提质,多家公司实现大幅减亏。
新质生产力正加速转化为业绩增长的现实动能。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高技术行业保持较快增长。以沪市为例,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服务业合计研发投入2296亿元,同比增长9%。高研发投入驱动营收、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0%、19%,贡献利润占比提升3.4个百分点。其中,人工智能驱动半导体产业浪潮,芯片设计、半导体设备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2%、25%;国产算力取得市场认可,寒武纪营收增长24倍,海光信息营收增长55%;具身智能与人工智能双向驱动迭代,鸣志电器、奥比中光等核心部件公司净利润均同比增长。高技术制造服务业研发投入与业绩增长均显著高于平均水平。人工智能驱动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国产算力赢得市场认可,具身智能与人工智能双向赋能……创新浪潮奔涌,正重塑产业竞争新格局。
让活水流向高质量资产
从上市公司三季报中,可清晰捕捉到中国经济的韧性。
消费“主引擎”动能积聚。各地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大力培育服务消费、新型消费。在政策推动与市场自发修复共同作用下,可选消费、服务消费复苏势头明显。电影票房突破400亿元大关,游戏、文旅市场热度攀升,影视院线、游戏、交通运输行业营收分别增长9.31%、24.4%、0.25%。全国快递业务量再创新高,5家上市公司营收增长9.11%。避险情绪升温推动金价走高,贵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营收增长22.36%,净利润增长55.96%。中小银行进一步调降存款利率,增量资金接续涌入权益市场,券商、保险业净利润增幅超30%,折射出国内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与多样性。
现金流是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能够反映订单兑现与回款质量。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报告强调,上市公司分红回购频次稳步提升。数据显示,截至报告统计时点,全市场1033家公司公布现金分红预案,较去年同期增加141家,现金分红总额达到7349亿元。89家公司年内分红金额超10亿元。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韩乾表示,多次分红,基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硬。投资者获得定期现金回报,减少对股价波动的依赖,可有力提振投资者信心;上市公司也可以吸引长期资金,优化股权结构。此外,剔除停止实施的情况,全市场1195家公司共发布1525单2025年回购预案,目前已完成899单,其中253家公司发布多单回购。全市场累计回购金额923亿元,其中,自有资金回购占比36%,注销式回购占比26%。
随着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协同发力,以及资本市场改革举措渐次落地,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一批牵引性强、含金量高的标志性举措有序铺开。投资端改革实现突破,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出台,“引长钱、促长投”改革效果加快显现,截至8月末,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融资端改革不断深化,纵深推进板块改革,科创板推出设置科创成长层等“1+6”政策举措。
展望“十五五”,资本市场聚焦固本培元,全面提升资本市场适应性、包容性。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程凤朝表示,规范的公司治理、透明的财务信息、稳定的分红政策、强大的创新能力是市场信心的重要来源。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强化内控与审计;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完善投融资两端良性循环,让资本市场活水流向高质量资产;让“好公司、好价格、好投资”的逻辑更清晰。
来源:经济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