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工网)
光明日报记者 王冰雅 尚杰
一季秋雨结束,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的55万亩中药材迎来关键抢收期。层层叠叠的药田里,采挖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家家户户的庭院里,新卸车的黄芪堆起座座“小山包”。
陇西素有“中国黄芪之乡”的美誉。干燥的高原气候和富矿黄绵土,是道地药材的天然温床。“十四五”期间,当地积极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了从种植、加工到仓储、康养的全产业链条。2024年,全县中医药全产业链总产值381亿元,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四成来源于此。
首阳镇王家磨村二社村民原正明这些天格外忙碌,他和老伴种植的30亩黄芪进入抢收尾声。“种了40多年药材,今年亩产突破800公斤,几乎是前些年的两倍!”看着丰收的景象,原正明难掩喜悦。
年年种黄芪,为何今年格外高产?
乡亲们说,一方面是老天帮忙,今年秋季多雨,天气凉爽,恰合黄芪喜阴喜凉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良种良法,让亩产节节增高!
“中药材人工栽培历史短,品种选育相对滞后,种子发芽率通常只有百分之五十,并且病虫害频发,农户种植成本高、收益没保障。”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毛正云说。
“十四五”期间,陇西县联合多家科研单位和农机企业,建成西北首条中药材种子标准化加工生产线。通过磁选、色选等7道工序,劣质的瘪粒、杂籽被精准筛除,优质种子则被裹上含有微量元素和灭菌药剂的“营养衣”。
“这套技术让黄芪种子的发芽率跃升到95%,亩均用种量从12到15公斤下降至6公斤。”毛正云说。
有了良种,还要有良田。陇西县创新推行“三分田”育苗工程,按照“户均育三分苗,来年种两亩药”的模式,向农户免费发放优质种子。据测算,这小小三分田,第二年能为农户带来八千到一万元的增收。
良种良田,离不开良法。在自家的育苗田,返乡青年禄万斌拨开青绿的黄芪叶片,覆沙的地膜上露出均匀分布的穴孔。“这是地膜穴播覆沙育苗技术,能保墒保温、防止土地板结,让旱作区的药材靠天然降雨就能茁壮成长。”说着,他又指向田间的黄色荧光板和灭虫灯,“这些物理方式能有效减少病虫害传播,这几年,我们田间管理的进步那是看得见、摸得着!”
政府的支持政策,又给农户吃下“定心丸”。站在首阳镇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王家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何鹏翔算了一笔账:育苗每亩地补贴2300元、成药每亩地补贴1650元,几乎覆盖了种植前期的物化成本。“负担轻了,乡亲们积极性可高!现在村里不见荒田,看着欣欣向荣。”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增效”。“这为我们推动中药材全产业链升级指明了方向。未来五年,我们将深入实施种业振兴,从源头保障药材道地性,并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高效集成提升产业效能,构建更加规范、精细、智能的现代产业体系。”陇西县中医药产业发展局党组成员李倩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