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11月12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相关情况。《意见》指出,到2030年,中小学科技教育体系基本建立,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评价和条件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
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意见》强调,到2035年,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全面构建,社会资源支持机制不断健全,以实用场景为对象的项目式、探究式、跨学科教学方式普遍应用,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与技能,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公平优质教育的愿望,更好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培养科学兴趣。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体验和兴趣培养,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小学中高年级段侧重概念理解和动手探究,在保护学生好奇心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科学实验、项目任务等实践活动,初步建立跨学科联系,强化以兴趣为导向的“做中学”实践路径。
初中阶段侧重实践探究和技术应用,围绕“解决真实问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从现象认知逐步转向规律探究和方法习得。高中阶段侧重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前沿动态,鼓励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实验探究和小型工程实践项目,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与核心方法。
培育科学精神。指导学校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纳入整体规划,强化跨学科融合,推动学生在探究科学规律的过程中涵养人文情怀,在人文浸润中培育理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在科技教育中融入人文元素,引导学生在科学实验、项目探究等活动中,主动思考科技发展对社会、环境及伦理的深远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底蕴。
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通过科技史、科学家事迹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提升人文素养中蕴含的科学理性。积极营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文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科技与人文有机统一、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意见》强调,创新课程生态。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以学科融合为基础,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加强前沿科技成果向课程教学资源转化,开发优质科技教育课程资源,研发和提供配套教学材料。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有效应用地方课程、系统设计校本课程,打造“三位一体”课程新生态。
此外,变革教学方式。指导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不同学段学生学习情况和认知特点,“一校一策”系统化设计科技教育实施方案,统筹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分科教学与跨学科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注重面向真实世界的科技工程问题解决能力,采用项目学习、问题探究、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研讨、动手实验、实践探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