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当时中国海军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而一艘能够用于研究的航空母舰成为了迫切需求。就在这时,一位名叫徐增平的香港商人站了出来,他的人生从此与国家的航母梦想紧密相连。
![]()
艰难的购舰之路
1998年,徐增平以“赌场商用”的名义,前往乌克兰谈判购买前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这个看似商业行为的背后,实则隐藏着为国购舰的良苦用心。
谈判过程充满艰辛。最初乌方要价1亿美元,经过徐增平多次斡旋,最终以2000万美元成交。但协议附加了苛刻条件:购买方必须提供由一流银行开出的资信证明,证明公司有足够资金购买航母且不作军事用途。
更棘手的是,其他国家的竞标者也对这艘航母虎视眈眈。徐增平当机立断,带着200万美元定金和50瓶二锅头再赴乌克兰。在酒桌上,这位山东汉子的豪爽打动了乌方代表,为谈判赢得了转机。
![]()
惊心动魄的归国旅程
1999年,当徐增平终于完成购买手续,准备将航母运回中国时,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土耳其当局以“船体过大影响海峡航行安全”为由,拒绝“瓦良格”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这一卡就是整整16个月。在此期间,徐增平每天需向拖船公司支付8500美元,再加上港口停泊费,各项开支让他不堪重负。
![]()
为了解决问题,中国外交部与土耳其展开了多轮谈判。最终土方提出了20项苛刻的安全措施,包括缴纳10亿美元“过路费”。
雪上加霜的是,在爱琴海遭遇风暴,导致航母失控,一名希腊籍船员在抢救过程中不幸殉职。
直到2002年3月,“瓦良格”号才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大连港。这场历时四年的购舰之旅,总花费超过1亿美元,远超最初的购舰价格。
![]()
倾家荡产后的坚守
巨大的开支让徐增平的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尽管面临破产,他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在将航母顺利移交后,他淡出公众视野,但爱国之举并未停止。
2019年,徐增平再次成为新闻人物——他向清华大学捐赠2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航天航空学科的发展。从海洋到天空,这位爱国商人的情怀始终如一。
如今,徐增平过着相对低调的生活。他的创律集团仍在运作,规模也越来越大。偶尔在公开场合露面时,他总会提到“瓦良格”号(即后来的“辽宁舰”)已成为中国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欣慰。
![]()
徐增平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可以如此紧密相连。他的经历也引发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或许,能够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为民族复兴贡献一份力量,这样的人生才是最充实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