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洁大姨说车爆火,也就是上周的事。
捋一捋时间线,据网络流传的官媒报道,最早是哈尔滨一家雷克萨斯店开的先河。这家店在短视频营销上探索还是相当积极,毕竟在大姨之前,出镜的都是美女主播。
![]()
泼天的流量,还是被大姨轻松拿捏。据相关媒体报道,保洁大姨的视频最高播放量超过了800万,与此相对应的有一个新闻热点则是:
4S店奖励了大姨200块钱。
当然,这是一个具备深刻反差意味的优秀新闻点。毕竟背后,总透露出些关于流量和价值的真相来。
首先,我说一个暴论:
最多一个月之后,大姨和大爷们的流量就会完全消失。半年以后就算有人偶尔提起,更多是当成一个笑话:
你说车还不如当年的保洁大姨。
毕竟,在第一个保洁大姨获取流量之后,其他4S店的保洁大姨也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说不清楚术语、对网络习惯用语的陌生感(把宝子们说成傻子们,这一点倒是相当生动和讽刺)、整个人在镜头面前的抽离感,以及总有那么点儿被迫营业的强装镇定。
![]()
“反差”是公认的流量密码。豪车和穿着保洁工装的大姨,携手超额完成了KPI。
但我要强调我标题的那句话:要珍惜那些不请保洁阿姨出镜的4S店。
第一个始作俑者并没有太多可以指摘,可以看作是对内容形式的一种探索和创新——我还真去翻看了他们店的视频,对待内容的态度算得上很积极,尝试过的风格也比较多。
然而那些跟风让保洁大姨、门卫大爷们上场的店,除了无脑的恶趣味,更多反映出市场部苦于流量KPI的窘迫。
可以多思考两个问题:1、流量倒是来了,销量达成了多少呢?2、你真以为会为保洁大姨说车点赞的用户,因为滔天流量就会来你家店里买车?
对此,我专门翻看了相关报道,据说在哈尔滨雷克萨斯保洁大姨视频爆火之后,确实也有一些电话咨询问“是不是保洁阿姨说车的那个店”,然而真正到店的客流,并没有明显的增加。
连客流都没有明显增加,更别说到店转化和明显提升销量。
200块钱奖励,对应800多万流量看似全然不匹配,所以评论区里大多在骂老板抠门。
但我这么说吧,假如真的有万分之一、甚至十万分之一的下单率,给咱大姨的提成补贴,应该不止再加两个零吧?
而对于品牌长期建立的形象而言,伴随着保洁大姨说车而来的,是人们正在津津乐道:雷克萨斯如何从当年加价几万“沦落”到当下优惠十几万而走下神坛。
流量散去之后,留存在公众印象中的,无外乎是“保洁大姨喊你来买只需要xxx(价格)的雷克萨斯”一般的黔驴技穷——在这个素来以东方高级感为调性的豪华品牌身上,在我22年的从业历史上来看,这属于“抛弃祖训”的自毁式传播。
在滔天流量和对于流量的极度渴求当中,选择直接就地躺倒的还有阿维塔。上周我在朋友圈刷到了一条品牌自己投放的广告,内容令我大为震撼。
![]()
我转发了截图,算是为他们想要的流量做出了一点小小的贡献。然而我感慨的是:
这个以前曾被我诟病“过于追求完美”的品牌,是怎么从连一张丑照都不能容忍,变成现在这样,直接躺在公众视野里“啊啊啊啊”了呢?
仅从这个令我匪夷所思、却能够顺利过审并且出街的广告里,我已经能看出市场和公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流量KPI巨大的压力之下,透露着怎样淡淡的疯感。
我的感慨也并不是嘲讽,而是叹息。
在去年甚至是更早的时候,我就说过:不能转化的流量就是下水道流量。这个转化指的不仅是直白的销量,也包括对于品牌的好感、对品牌独特记忆点的认知、甚至是对品牌的向往。
我也一直在奉劝品牌们不要把钱和注意力过多花在下水道流量上,因为一阵风过去,下水道流量会把内容价值稀释得一分不剩,把受众对品牌的认知啃食得千疮百孔——假如,还能留下来一些什么痕迹的话,这些痕迹也大概率都是偏向负面的。
眼下的例子就是:假如真如一些营销号所说,“一个58岁保洁大姨顶得上一个店的销冠”,那么这个4S店或者是整个汽车市场的内容生态,可真太可悲了。
当然,我们假如从传播角度单单去探讨大姨的价值,在一些领域尤其是快消品领域是可行的——摒弃掉那些矫揉造作的、故弄玄虚的文案,尤其是什么“别再这样用粉饼了!!”、“我劝你冬天就该这么穿!!”为钩子,到最后并没有“究竟怎样用粉饼”的解决方案,有一个算一个我全拉黑。
你就像大姨一样,用朴实的话告诉我:这个粉饼或者是打底裤的卖点究竟在哪儿、比别人强在哪儿?同时,你担保你说的都是真话、不要货不对板就行了。就让大姨这样给我讲讲这个粉饼,我可能会下单。
但是,对于汽车——尤其是豪华汽车。
实在是太抽象了。
浑身上下都透露着市场部门被流量KPI生生逼出来的疯感,就像上面所说,我看到阿维塔朋友圈广告的感觉一样。
凭借这种疯感,去赢取的泼天流量,你是否认真思考过这个流量的源头是发自怜悯?是觉得可笑?还是“你也有今天,曾经我买不起的车,要靠保洁大姨和门卫大爷来带货”?
内容传播的动作一旦变形、认知一旦开始坍塌,品牌形象向下的螺旋就是注定的。这对于快消品甚至廉价汽车来说,可能也不算太大问题——然而对于豪华、高端品牌来说,这是致命的。
然而,就这个简单的内容价值底层逻辑,居然还有人学?对“保洁大姨说车”有样学样的那些店,我个人建议大家远离。
因为,他们的KPI压力令市场部已经到了蒙眼狂奔追逐流量而不分好坏的地步,居然也没人去考虑哪怕一秒钟:自己的用户看了之后究竟会有怎样的感受,你还指望他们以后在为你提供服务的时候,充分为你着想?
相比自媒体而言,4S店市场部做内容本质上就很难、获取真实流量则更难。我认识很多优秀的销售,他们在专业素质上,说车不比很多自以为的媒体差,但也因为这是来自于4S店的内容,它的流量,就和“滔天”二字背道而驰。
![]()
因为真实的路径是:就算只有十几个人在直播间里认真看你说这款车,也许有一个人最终会走进你的4S店。
4S店内容的价值,都在长情、长久、可持续。我一位销冠朋友跟我说,有的用户可能刷过一两次他的直播,但用户当时并没有买车的打算,只是觉得主播很有礼貌、回答问题很专业,面对一些刁难也很真诚。当这位用户真的要买车的时候,他就有很大概率会找你。
做内容就是撒下种子。做内容不是种杂草、种野草。但是种子长成树,总需要时间。
正因为这个周期实在是太长了,于是有耐心的人成了销冠。他说更为关键的是:要找到懂你在说什么的那群人——“起码,他们愿意看下去不是因为你会露大腿”。
说起来,保洁大姨扮演的,只不过是当年穿着黑丝的小姐姐们同样的角色。广大短视频观众们对于戏剧性冲突的阈值明显在变高。看腻了擦边,他们偶尔看看擦地也会激情点赞。
也许最终,他们的评价是:说车有什么了不起,你们说的都没保洁大姨好,毕竟,流量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更让人深思的一点还在于,“保洁大姨说车”这个新闻,有很多正经的媒体都在报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哈尔滨的雷克萨斯,还真应该多给大姨加点钱。
居然还有声音说,“土味说车正在重塑汽车营销”——要真是这样的话,汽车营销这个板块,还真是快没救了。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