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直接爆料,未来这玩意根本不是靠卖硬件赚钱,核心收入藏在两大块。
具身智能模型收入和数据收入,硬件利润可能才5%,软件和数据才是真正的摇钱树。
另一波专家更直白,说除了软件订阅,硬件销售和定制服务也是重头戏,比如家庭陪护、医疗辅助这些个性化需求,都能让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现在这事已经不是空谈了!
长沙的湘江1号人形机器人早就上岗养老服务,能帮老人助医、助行、助浴,甚至还会艾灸理疗,连湘雅医学院都跟它合作定制健康方案。
绵阳的夸父-MY更有意思,直接住进成都养老院,白天带老人打太极、讲故事,家属来探望还能当智能导览员,把养老院设施讲得明明白白。
特斯拉更是野心勃勃,计划明年量产第三代人形机器人,目标年产能100万台,成本压到2万美元,摆明了要抢占市场。
从实验室到养老院,人形机器人的落地速度快得惊人。
今年全国出货量预计能到2.5万台,成本降了、控制系统也突破了,连训练场建设都成了行业共识。可
越火争议越大。
![]()
支持的网友简直要拍手叫好,可算填补了老年人服务的空白,有网友说自己在外打工,爸妈独居没人照顾,湘江1号这种能测体征、陪聊天的机器人,比雇保姆还放心,至少不会偷懒,也不会跟老人拌嘴。
可反对的声音直接盖过了叫好声,满屏都是普通人的焦虑和愤怒:
说什么填补空白,分明是盯着老百姓的饭碗,有流水线工人吐槽,我们厂已经换了人形机器人,24小时不休息,工资都不用发,我们这些40多岁的工人找谁哭去?
更戳心的是中山大学李孔岳教授的追问:
救火、地下管道检修这么危险的地方不见机器人,酒店点餐、银行办事这些轻松活全是机器人,这不是反常识吗?
![]()
网友想法很简单,那些危险的工作才是积极的发展的主要关注点。
现在的情况变成那些简单的,重复的,不需要高精密技术的工种,反而变成了机器人发展的方向。
这不就是和大家抢饭碗吗?
如果有一天全部都是机器人,难道大家的工作和就业就会提升吗?这是很多网友的焦虑。
矿山救援、火场侦查需要机器人的时候,企业咋不研发?
还不是因为赚得少!
有网友一句话点破本质:
企业眼里只有钱,危险的活没利润不做,能抢人的活赚得多就扎堆,这哪是服务人类?
人形机器人的争议,早就不是新鲜事了!看看身边的科技应用,简直跟网友吐槽的一模一样。
![]()
无人驾驶盯着出租车司机的饭碗,外卖机器人抢着送快餐,连超市收银员都快被自助结账机替代了,可消防机器人、排爆机器人却少见踪影。
去年有个地下管道爆炸事故,最后还是消防员冒着生命危险进去勘查,要是有靠谱的人形机器人,何必让真人去冒险?
京东刘强东说要在12年里实现没有一个工作人员的电商公司,用机器人替代员工。
制造业自动化已经导致超300万基础岗位缩减,70后、80后这些就业脆弱的群体,直接成了技术升级的牺牲品。
可这些企业忘了,普通人都失业了,没人赚钱消费,机器人生产出来的商品又卖给谁?
有人说科技进步必然会淘汰落后岗位,可淘汰也该有底线吧?
隋代的赵州桥造出来是为了方便通行,爱迪生发明电灯是为了照亮黑夜,哪有科技一出来就盯着普通人饭碗的?
说到底,普通人怕的不是人形机器人,怕的是科技进步只服务于资本,却忘了底层百姓的生计。机器人能帮老人养老是好事,可不能以牺牲工人的工作为代价。
企业要赚钱也没问题,可危险岗位的研发也该有人买单。
科技的温度,从来不是看能赚多少钱,而是看能不能让大多数人过得更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