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佳潼 通讯员 孙婧 王金良
“以前老房子空着没人管,下雨还漏雨,现在租给村里,每年能拿8000块租金,年底还有集体分红,这可是实打实的好处!”近日,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泉头村村民王大爷站在自家改造后的“青舍”精品农屋前,脸上满是笑容。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外流加剧,部分农房长期闲置,成为乡村发展的“沉睡资产”;与此同时,乡村振兴面临土地要素受限的难题。为破解这一矛盾,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创新思路,深化乡村治理效能,全力推进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让“闲置房”变成“增收房”,让“沉睡资源”变成“金山银山”。
健全机制聚合力
多方参与齐发力
“要盘活闲置农房,首先得让参与主体‘动起来’。”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党委委员高明贵说。中心建立了“中心统筹指导、村组织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以村民为主角,在泉头村、垛庄等11个试点村成立改革领导小组,支持村集体和村民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资源。同时,积极吸引返乡人员、企业等主体参与,目前已累计招引项目11个、资金1.7亿元,年实现收入3000万元。
![]()
为调动群众积极性,还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农村闲置房屋盘活利用扶持政策》,对率先盘活闲置农房资源的村给予资金扶持,先后投入400多万元,支持建成山柿产业园、草木染非遗工坊等9个项目,配套道路4公里、水系6条,打造“洗砚池畔”等网红打卡点30余处,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又营造了全域改革的浓厚氛围。
创新模式激活力
闲置农房“活”起来
在盘活过程中,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探索出四种特色运营模式,让闲置农房各尽其用。
“农户+村集体+社会资本”租赁模式成效显著。泉头村将11套闲置农房流转后,与潍坊、东营等地投资商签订三方租赁协议,投资400多万元建成“听履坊”“青舍”等精品农屋,每年为村集体新增收入6万元。“村集体帮我们对接投资商,不用自己操心,自家闲置农房出租后,每年能稳定获得租金收入,生活条件改善不少。”泉头村村民李传波说。
![]()
“村集体+社会资本”合营模式则带动了产业发展。在垛庄村,引进投资3000万元的齐鲁嵩山峡谷漂流项目,对20余间闲置房屋进行集中改造,建成游客接待中心,沿途摊位对外出租,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4万余元。该项目年接待游客20万人,带动10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餐饮、娱乐消费增收200万余元。“以前外出打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在漂流项目上班,每月能挣4000多块,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垛庄村村民王金山说,闲置农房改造带来了就业机会,让他实现了“顾家挣钱两不误”。
此外,“农户+村集体”联营模式和村民自营模式也各具特色。瓮节村引导村民改造闲置农房,村集体投入46万元建成2家农家乐,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8万多元;小黄谷村村民国洪川将自家农房改造为“艺家客栈”,年接待游客3000余人,实现收入30万元。
成效显著惠民生
乡村振兴添新彩
如今的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闲置农房变成了特色民宿、餐饮,沉睡的山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乡村旅居+田园文娱”模式初步显现,乡村振兴焕发新活力。去年以来,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累计接待游客50万余人次,有效带动了蜜桃、猕猴桃等特色农特产品销售和农家乐发展。
在群众增收方面,农户获得固定租赁收入,村集体每套房屋能得到5000—8000元服务费用,实现利益共赢。同时,村民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减少了村集体相关费用支出。项目招引也取得重大突破,总投资81.2亿元的潍坊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稳步推进,总投资110亿元的临朐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有序开展,两大项目租赁周边村庄闲置农房近百户,为群众年增收近百万元。
环境改善方面,残垣断壁和濒临倒塌的房屋得到修复,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先后获评“全国首家三星级零碳乡镇”“省级生态旅游区”等称号,国有嵩山林场成功争创“中国十佳林场”。
闲置农房的盘活,不仅让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的乡村“颜值”更高,更让乡村“内涵”更足。“下一步,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将继续深化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探索更多新模式、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高明贵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