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对作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重要内容的中小学科技教育进行部署。11月12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意见》的总体情况。
![]()
▲发布会现场
红星新闻记者获悉,《意见》要求到2030年,中小学科技教育体系基本建立,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评价和条件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到2035年,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全面构建,社会资源支持机制不断健全,以实用场景为对象的项目式、探究式、跨学科教学方式普遍应用,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与技能,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介绍,《意见》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着力通过学科融通实现“结构”新,通过工程实践实现“引擎”新,通过协同开放实现“生态”新,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激发学生投身科技事业的远大志向与持久热情。
一是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意见》着力构建“阶梯式”育人体系。小学低年级重在通过生活化、游戏化情境,点燃和呵护好奇心;小学中高年级引导学生通过“做中学”深化概念理解;初中阶段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高中阶段鼓励学生接触科技前沿,进行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系统掌握科研方法。
二是建设开放融合的课程生态和教学方式。课程教学是开展科技教育的主要途径。《意见》提出重塑课程教学生态,在课程建设上,要求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有效应用地方课程、系统设计校本课程,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在教学方式上,加强分科教学与跨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三是加强素养导向的教研引领和综合评价。《意见》突出教研引领作用,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常态化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推动教研与教学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成果展示相结合,追踪学生创新能力成长轨迹,避免片面性、功利性评价。
四是注重形态多样的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意见》提出,加大科技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统筹利用校外资源,为学生体验真实情境下的科技探究实验和工程技术实践提供平台;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创新数字教学模式,探索人工智能支撑的教学新形态。
五是推进优质高效的师资建设和家校社协同。以科学、信息科技、数学等学科教师为基础充分挖潜扩面,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将科技教育全面融入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建强复合型师资队伍。《意见》还提出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有效联动各方资源,共建区域科技教育中心。
六是推动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见》提出,推动建立国际科技教育共同体,构建多边合作网络。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建科技教育课程资源,促进师生交流,协同开展创新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与实践。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红星新闻记者 刘亚洲 北京报道
编辑张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