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家居本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帮手”
有网友却吐槽
智能马桶噪音大
甚至在睡梦中
都会被邻居家的智能马桶冲水声吵醒
想要“沉浸式”睡眠
能要求邻居换马桶吗?
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案件
![]()
案件详情
小王是幸福小区303室业主
为提升生活质量
小王将家中的普通马桶换成智能马桶
可用了一段时间后
楼下203室的业主小周却发愁了
小周认为楼上小王家马桶冲水声音
更急促、更突然
给他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噪音影响
![]()
因此,小周诉至法院
要求小王将智能马桶更换成普通马桶
消除使用智能马桶时产生的噪音
小王认为
自己安装的智能马桶
是大品牌的合格产品
平时也都是在生活需要范围内合理使用
况且自己已经按照小周的要求
对卫生间的马桶位置及排水管进行了整改
并采取一定的隔音措施,但小周仍不满意
![]()
法院审理
![]()
法院受理后,法官进行实地勘验,在203室屋内安静无声音时,使用小周提供的检测仪检测,声音约40分贝;303室卫生间马桶冲水时,203室卫生间内声音最高约49分贝,开门状态下相邻卧室内最高约43分贝、关门状态下最高约39分贝。
法院经审理认为,虽然303室房屋卫生间冲水时,在203室房屋的卫生间、卧室内能听到一定的流水声,但两户作为上下层相邻关系,墙体相连,且所在楼栋已有三十年的房龄,隔音效果不比新房,在日常居住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噪音也在所难免。
从勘验结果、使用频率来看,在案证据不足以证明小王在日常生活中对马桶冲水使用超出了合理的必要限度,小周对小王正常居住使用产生的合理生活噪音应给予一定的容忍。故依法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
![]()
法官说法
![]()
许雅君
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
民事第四审判庭二级法官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居民住宅的环境噪声限值昼间为55分贝,夜间为45分贝。虽然现场勘验显示203室厕所内所听到的最高分贝约49分贝,但该噪声并非连续性的、超过必要限度的且造成无法克服的严重影响。因此,小周作为小王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在日常居住、使用不动产的过程中,应当相互给予必要便利或接受合理限制。
“远亲不如近邻”,相邻不动产的使用人在合理范围内须负有一定的容忍义务。邻里关系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因子,不动产相邻权人,在面对邻居矛盾时,应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邻里居住环境。
![]()
专家点评
![]()
![]()
郑金雄
厦门大学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这个判决,于法有据,于情有理,特别是判决书那段关于“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的劝谕,不只是法律文书的标准术语,更是对这个时代邻里关系的温暖期许。
从法律角度看,法院的判决是严谨且合理的。法官通过现场勘验和数据说话:在楼下卫生间测得的冲水声最高为49分贝,略超夜间45分贝的标准,但卧室关门后即降至39分贝。同时,法官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博弈,而是指出这种噪音是短暂、非连续的,属于老旧楼宇中不可避免的生活噪音。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八条的“团结互助”原则在此不再是抽象条款,而是化作了对日常生活必要容忍的理性期待。这种基于事实测量和法律精神的判决,既维护了个体追求生活品质的权利,也保障了社区共同生活的秩序基础。
这个案件引发我们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现代居住环境中,邻里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边界?随着科技产品不断进入家庭,类似的新型矛盾可能还会出现——无论是智能马桶、新风系统,还是家用健身器材。这些产品在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可能对邻居产生微小影响。法律的底线固然重要,但比法律底线更高的是邻里间的相互理解。理想的邻里关系,应该是在法律划定的范围内,多一份将心比心。比如,安装可能产生噪音的设备时,可以主动与邻居沟通,采取一些隔音措施;而对邻居家中不可避免的生活声响,也应给予适当的包容。这种微妙的平衡,需要双方共同维护。同时,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智能马桶的“声音问题”实则考验着整个社会的包容度。如果一件商品(如智能马桶)并未引起大范围的投诉,那么它可能就是一个符合当前社会普遍容忍度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个体,或许我们也需要适度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不是要求环境完全适应自己。
此外,这个案例也让我们反思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最后防线,但并非所有矛盾都需要通过诉讼解决。此案中,法官的现场勘验、证据固定、文书撰写消耗的司法成本,与纠纷的实质是否相称?这并非否定公民寻求司法救济的权利——司法永远是权利保障的坚实后盾——而是提醒我们,在启动法律程序前,是否已用尽邻里沟通、社区调解等更温和的解决途径?如果邻里双方能够先通过沟通、协商,或者借助社区、物业等第三方调解,或许能够找到更温和、更经济的解决方案。诉讼有时会固化对立,而对话则可能增进理解。因此,在触发“法律按钮”前,或许可以先尝试邻里间的善意沟通。
这个案例的启示在于,真正的文明不是消灭所有生活噪音,而是构建有弹性的共处伦理。科技在发展,居住环境在变化,但邻里相处的核心原则始终未变——那就是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尊重他人的生活空间。这个智能马桶案例提醒我们,良好的邻里关系既需要法律划定的硬边界,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软性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多一分沟通,多一分体谅,许多矛盾其实可以化解在诉讼之前。毕竟,比水管里的流水声更重要的,是邻里之间那道看不见的情感暗河,它静静流淌,滋养着千家万户的灯火温情。
来源:思明法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