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天,研究员刘德中去了延安吴起镇一趟,他不是去讲课,也不是去拍片子,只是自己到处走走,看看周围,问问当地人,他想弄明白当年红军怎么能在那里坚持下来,现在年轻人能不能也学着用上那种精神。
![]()
延安这个地方,从1935年到1948年一直是红军的主要根据地,整整十三年时间,差不多占了革命时期的一半,那时候条件艰苦,缺吃少穿,但大家心齐,思想也更明确了,可以总结为四点:方向要正确,做事要踏实,服务老百姓,不怕吃苦受累,这些到现在依然管用。
![]()
吴起镇有个纪念园,台阶有二百五十级,用来代表两万五千里长征,旁边放着一口老陶缸,当年红军借它煮饭时烧裂了,走之前赔了两块银元,这件事虽然不大,却体现出他们纪律很严,还有个九岁的小红军,是长征路上年纪最小的战士,那时候的年轻人平均不到二十岁,扛枪打仗的任务都靠他们完成。
![]()
现在年轻人遇到的困难跟过去不一样了,不是饿肚子那种事,而是被人卡脖子,比如芯片、材料、软件这些,别人不给,就得靠自己造出来,不过那股精神还是老样子,不怕吃苦,不肯认输,2025年阅兵还喊“苦不苦,想想民族屈辱”,听起来有点老套,但说得挺实在,不是说让你哭穷,是提醒大家别忘了根本。
有人问延安那么穷怎么还能产生思想和写出文章,因为人们聚集在一起,心很齐,都有共同的信仰,其他根据地也很艰苦,但延安集中了许多知识分子和干部,他们每天琢磨着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中国人能理解的话,现在搞青年下乡和科技支农活动,其实也是走这个路子,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真正动手做事。
![]()
过去讲延安精神,好像只是学点历史、背几句口号,现在却不一样了,年轻人不光听故事,还自己动手做起来,搞科研的能坚持十年磨一剑,驻村的帮着农民修好路、卖出货,做党建的把政策真正带到村口,艰苦奋斗不再只是吃粗粮穿破衣,而是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刘德中走完这段路,没写报告也没开大会,他就拍了几个视频发到网上,他说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画,而是能拿起来用的工具,你遇到难事时想想当年那些十几岁的孩子怎么走完长征,你就知道该怎么选择。
![]()
如今的奋斗之路,没有雪山草地的艰险,却要面对技术的难关、市场的挑战、众人的期盼,年轻一代并非简单重复前人的足迹,而是用自己的行动书写新的篇章,他们这么做不为博取谁的赞赏,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同时让这个国家往前走一步。
延安精神最厉害的地方,不在于它有多么了不起,而在于它特别实际,人们不信嘴上说的那些虚的,只相信做出来的结果,现在的人虽然嘴上不讲,但心里都明白,到了该出力的时候,大家都愿意往前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