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 11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助力高水平开放 向全球展现中国青年风采——“小叶子”志愿服务持续释放进博效应》的报道。
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4108家境外企业参展……凭借不断升级扩容的规模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于10日闭幕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再一次吸引全球目光。对来自世界各地的盛会参与者而言,“四叶草”不仅是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平台,同时也是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的大舞台。进博会主办方提供的极具亲和力的国际化会展服务,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中国青年志愿者们所展现出的热情周到、专业高效,也助力了“进博效应”持续释放。
![]()
11月10日,志愿者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自拍。新华社记者王婧嫱摄
小语种志愿者大显“神通”
“I love China because of your help!(因为你的帮助,我爱上了中国!)”在本届进博会志愿者的帮助下,一位来自南非的展商迅速寻回了自己不慎遗失的行李,志愿者还主动为他提供了上海导览地图等方便其出行的资料,让他深感“中国服务很有温度”。
在外形酷似“四叶草”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随处可见被亲切称为“小叶子”的青年志愿者们忙碌奔波的身影。据进博会青年志愿者工作组织方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介绍,今年共有3865名志愿者参与了第八届进博会。
“他似乎不擅长英语,但有一些比较详细的采访申请,现场‘小叶子’有点担心沟通还不够清楚……”每年进博会,世界各地的老友新朋纷至沓来,在达成贸易和投资订单的同时,往往也会对中国的志愿者服务提出新挑战。第八届进博会开幕当天,负责新闻宣传辅助服务的“小叶子”便遇到了棘手的难题,一名来自法国的记者希望申请一项采访,但英语非其母语,沟通初期各方都“有些囧”。
为避免语言不通的情况、提升多语种服务水平,本届展会期间,在现场引导咨询、展会注册管理、医疗卫生辅助等岗位之外,进博会志愿者服务保障组首次联合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近10所高校,组建“小语种志愿者联盟”,招募129名志愿者,提供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日语、韩语、泰语等10多个语种服务。
“(法语)简单的日常会话用语我都能听懂。”复旦大学法语系大四学生陆羽涵是此次小语种“小叶子”中的一员,接到来自新闻中心的求助电话后,她立刻集中精神,运用专业所长,帮助这名法国记者和现场“小叶子”以及新闻中心咨询台工作人员进行沟通。
翻译采访问题、告知采访流程、帮助记者填表、精准表达采访需求……“小叶子”的在线翻译服务持续了约一小时,终于帮助这名记者顺利完成了采访申请。
采访申请完成不久后,这名法国记者发来了一条长达13行的手机短信,感谢“小叶子”的帮助。在短信中,他这样写道:“我想感谢你的支持,这深深地打动了我。你是一个善良又充满愉悦的人,所有的中国人都是那样的。我钦佩你们所有人。”
陆羽涵告诉记者,她将会一直保存这条珍贵的短信,能够学以致用地为进博会尽一份力,让她也倍感幸运,“挺有成就感的,能帮助法国记者完成采访,这可以让中国的进博会被更多人知道。”
港澳台“小叶子”深度融入进博
“这就是‘魔都’啊!”看着浦江两岸的璀璨夜景,来自香港的“小叶子”郭馨莲感叹,“之前对上海的印象多来自影视作品,亲身来到这里感觉非常震撼!”
随着进博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港澳台青年专程赶赴上海,参与进博、服务进博、共享进博。据统计,过去两年已有108名港澳台青年志愿者参与到进博会志愿服务中。本届进博会港澳台青年志愿服务团的“小叶子”人数再创新高,上海团市委、市青联共招募了81名港澳台青年,其中有25名港澳青年是首次来到上海。
进博会期间,来自台湾的“小叶子”庄苡琭抽空拍摄了不少展会现场的照片,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细地告诉了身在台湾的父母和亲友。久闻进博会之名,她一直好奇这场盛会如何才能汇聚起如此多样化、多领域的商品和服务。以“小叶子”的身份亲身参与其中,让她得以用一个更加深入的视角,感受进博会的工作机制和上海这座城市所迸发的创新活力。在她看来,再清晰的照片、再生动的文字,也不足以完全描摹自己的感受。“只有亲身来到这里、亲眼看到这些场景,你才会真正感受到进博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
在今年的港澳台“小叶子”中,亦不乏志愿者中的“回头客”。来自澳门的郭祺宇便是第二次参与进博会志愿服务。此前,他曾在第六届进博会期间担任志愿者,置身于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最前沿的所见所闻,令他抓住第八届的机会,再次前来。在志愿服务期间,他还与其他“小叶子”展开互动交流、思想碰撞、经验分享,拉近了彼此距离,也结下深厚友谊。
第八届进博会临近闭幕之际,“四叶草”还迎来了一批特殊的香港青年参观者,他们被称为“小紫荆花”。11月8日,他们来到志愿者之家,与港澳台“小叶子”交流互动。参与进博会香港青年志愿者招募及服务工作的沪港青年会常务副主席王漪波介绍,为了让更多香港青年感知进博活力,“小叶子”正通过口耳相传,将更多进博见闻讲给“小紫荆花”们听,相信今后会吸引更多香港青年来到上海,深度融入国家高水平开放的各项事业,服务进博、共享机遇。
往届“小叶子”续写“进博故事”
进博会不仅是“小叶子”们展现青春风采的舞台、拓宽眼界的窗口,也是锤炼他们志愿精神的育人沃土和沉浸式课堂。
过去7年中,3.4万余名“小叶子”带着国内外来宾的广泛赞誉从这一课堂“毕业”,这段宝贵经历帮助他们成长。其中,有的选择再次回到“四叶草”,有的积极参与其他志愿服务,有的投身不同行业岗位,助力这场盛会持续举办。
今年,凭借自身能力,以及在第六届进博会中担任志愿者的经历,曾经的“小叶子”骆晓娟如愿收到了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录用通知。在第八届进博会中,她作为运营中心站务组的一员,深度参与展会筹备与现场保障工作。
对曾六次担任进博会志愿者的黄倩仪而言,进博会早已是她成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博记录了我最美的青春年华。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做好志愿服务,更是责任与热爱。”她说,“我和进博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会在我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关注进博、服务进博,与进博一起成长。”
更多的“小叶子”怀揣志愿精神走上社会、走进各行各业,在“四叶草”外续写“进博故事”。
“服务进博是我与中国最奇妙的缘分!”来自埃及的马晓宇之前曾连续担任两届进博会的阿拉伯语志愿者。如今,他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担任外教工作。闲暇时,他仍对进博会的新动态保持关注,还以手机端直播的方式,为千里之外的网友介绍进博会上的新见闻。
“我的直播间很小,但进博会的舞台很大!”马晓宇说,不论是在大学的讲台上,还是直播间中,他都希望能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更多人了解进博会,也让世界看见一个更加立体、生动、可爱的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