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涪陵区深入践行“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全力打造市域重要产才融合发展之城、创新创业魅力之城、青年人才荟萃之城。如今,全区年人才净流入3000人以上,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9.5万人,奏响了“城以才兴、才以城荣”的铿锵乐章,实现了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立梁架柱:党管人才构筑“强磁场”
百川归海,终归地势所向;万帆竞发,终需灯塔引航。涪陵人才工作的繁荣气象,源于深入践行“党管人才”这一根本原则所构筑的强大引力场。
“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让人才工作在区域发展中站“C位”。在涪陵,这绝非一句空话,而是一套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工作闭环。区委主要负责人亲自牵头“书记项目”,高位推动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实体化运作,通过明确规则、细化路径,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涪陵区2023—2025年人才强区行动计划》与《人才队伍提质增效五大行动工作方案》相继落地,精准描绘出契合本地产业实际的“人才雁阵”蓝图:以高层次人才为“头雁”引领创新方向,以产业急需人才为“强雁”支撑发展骨架,以广大本土实用人才为“群雁”夯实基础底座,着力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梯队。
涪陵以一系列“硬核”机制,推动人才工作从“纸上”落到“地上”:将人才工作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体系;创新推行“部门报单、组织审单、定期督单”的闭环管理模式;分年度制定“第一资源”重点任务清单。这套环环相扣的“组合拳”,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把人才工作“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确保了各项举措的终端见效。
“十四五”期间,涪陵人才资源总量较“十三五”末净增8万人,增速高达67%,人才密度提升至17.7%。数字背后,是人才结构与产业布局匹配度的显著增强,一个“高端引领、中端支撑、基层覆盖”的健康人才生态已然成型。
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做大“蓄水池”
如何让四海人才近悦远来?又如何让本土俊杰破土冒尖?涪陵坚持“引育并举、双轮驱动”,构建起充满活力的人才“蓄水池”,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我们不再‘广撒网’,而是按图索骥、靶向引才。”涪陵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常态化开展人才“大调研大走访大宣讲大提升”活动,动态绘制并更新《急需紧缺人才专业目录》,实现了从“漫灌”到“滴灌”的转变。涪陵全力实施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计划,倾力打造了“才聚涪州·引雁回巢”专项引才品牌,每年如期走进北大、清华等知名学府,用最大诚意叩响人才之门。数据显示,涪陵年均全职引进硕博人才400余名,人才“虹吸效应”持续凸显。
在涪陵,人才的成长路径持续拓宽。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成功落地,建有4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8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匠摇篮”持续扩容。创新实施“校企双育”模式,推动企业专家“组团式”入校教学,开设“订单班”,实现“入学即入企、毕业即上岗”的良性循环。同步实施“三峡之光”访问学者等项目,选派优秀人才赴四川、浙江等先进地区跟岗学习;组织教育、医疗等领域骨干800余人次外出“充电”,有效提升本土人才专业视野与能力水平。值得一提的是,评选“涪陵人才”并组建“人才导师工作室”,累计培养1000余名创新创业后备军,该实践荣获全国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涪陵经验”。
涪陵区大胆探索“揭榜挂帅”用才机制,让人才在创新一线领衔攻坚。围绕先进材料、农产品和食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组建产业人才创新联合体,面向42个关键科技项目张出“英雄榜”。其中,先进材料产业联合体汇聚28家单位的262名科研精英,集中攻关21项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已成功转化科技成果11项。这一打破单位壁垒、激活人才潜能的改革举措,荣获2025年全国(第七届)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
平台赋能:突显创造构建“梦工厂”
梧桐根深叶茂,自有凤凰来仪。涪陵区深谙“平台聚才”之道,以高能级平台建设为抓手,为人才铸造施展才华、成就梦想的“梦工厂”。
去年,涪陵工业园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提供了顶级载体。在此基础上,国家火炬现代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重庆市高性能塑料及树脂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等“国字号”平台相继落户;太极中药创新研究院、涪陵黑猪种养循环等院士工作站陆续建成,重大涪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继续升级为“国家级”,标志着涪陵科研平台实现能级跃升。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12家、市级研发平台145家,科技型企业总量达2537家,为人才自我实现、创新创造提供了坚实支撑。
平台不仅是静态载体,更是链接资源的动态枢纽。涪陵积极“以会聚才、以赛引才”,成功举办中国(重庆)国际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创新大会、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一链一策”路演暨“四链”融合创投等活动,搭建起产业与人才、资本与技术对接的高端桥梁。特别是承办第八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吸引10个省市自治区代表队同台竞技,涪陵代表队斩获2金5银6铜,总积分位列全市第二、创历届最佳成绩,充分展现了涪陵技能人才的雄厚实力与人才培养环境的持续优化。
平台的最终价值,体现在成果转化上。涪陵构建“孵化器+众创空间+科创企业”全链条孵化体系,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级1家)、众创空间20家(国家级3家)。在这片创新沃土上,人才担纲领衔作用日益凸显:近五年累计获批国家和市级科研项目418项,争取资金8587万元;荣获重庆市科学技术奖24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更令人振奋的是,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在此涌现——华峰化工突破己二腈“卡脖子”技术,理工清科实现诺贝尔奖“MOF材料”产业化,页岩气勘探开发、己二酸绿色制造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充分释放了人才驱动的创新效能。
近悦远来:至臻服务打造“温馨家”
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环境的竞争。涪陵区委书记黎勇在六届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要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让各类人才在涪陵安心创业、安身立业、安业发展。”秉持“人才至上、服务至诚”理念,涪陵区聚焦人才急难愁盼,从政策支持、服务保障、情感关怀等多方面精准发力,全力打造有温度、有质感、有归属感的人才栖息地,让近者悦其业、远者慕其名。
整合原《涪陵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涪陵区人才引育扶持激励十条措施》人才政策,迭代制定《涪陵区人才扶持激励若干措施》,兼顾“塔尖”领军人才与“塔基”青年骨干,构建起覆盖人才安居、医疗保健、创业扶持的全要素支持体系。近三年,累计落实人才待遇及项目支持经费超5000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贴息450余万元,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彰显求贤若渴的最大诚意。
涪陵区积极承接市级“渝才荟”人才服务平台,联合全区17个职能部门制定《新重庆人才(涪陵)服务管理办法》,系统集成创新创业、文化出行、政务办理等73项贴心服务。同步推行“专班+专员”机制,定点联系服务企业200余家、覆盖人才4000余人次,实现人才服务响应率、满意率“双百”目标,持续擦亮“涪陵服务”金字招牌。
涪陵将尊才爱才内化为发展自觉、外化为实际行动:每逢重要传统节日,开展涪陵籍在外优秀人才及在涪亲属走访慰问活动,以组织关怀织密情感纽带;常态化搭建人才交流与建言献策平台,邀请优秀人才深度参与区域发展规划研讨,让人才智慧转化为发展动能;大力选树宣传人才先进典型,精心制作的纪录片《千古名方匠心永传》荣获全国人才工作新闻摄影暨短视频征集活动二等奖,持续在全社会厚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潮平海天阔,奋进正当时。今日之涪陵,正以海纳百川的胸襟、筑巢引凤的诚意、成就梦想的舞台,向天下人才发出最诚挚的邀约。在这片充满机遇与希望的热土上,人才与城市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动人故事每天都在精彩上演。一个人才荟萃、活力迸发的新涪陵,正在两江之滨加速崛起,期待与您一起奔赴更加辉煌的未来!(刘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