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不是迷信!今日九月二十三,提醒:1要做、2扫仓、3要吃、4回仓
农历九月二十三是中国民间传统中一个充满智慧与仪式感的日子,老一辈常说的“1要做、2扫仓、3要吃、4回仓”并非迷信,而是凝结了农耕文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与生活哲学。这些习俗背后,既有对丰收的感恩,也有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祈愿,更暗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
![]()
**一要做:修缮农具,未雨绸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秋收冬藏之际,农具的保养至关重要。北方农村至今保留着“磨镰不误砍柴工”的谚语,此时需将镰刀、锄头等工具打磨锋利,检查犁铧是否变形,竹编粮囤是否破损。江苏徐州一带的农民甚至会为铁器涂上桐油防锈,而南方水乡则需修补渔网和竹篓。这种“备物致用”的传统,体现了农耕文明对生产资料的敬畏——工具不仅是劳动的延伸,更是与土地对话的媒介。现代人虽少务农,但不妨借此日整理家中维修工具,或检查车辆状况,延续这份“有备无患”的智慧。
![]()
**二要扫仓:清陈纳新,祛秽迎祥**
“仓廪实而知礼节”,粮仓的清洁直接关系来年收成。古籍《齐民要术》早有记载:“九月扫仓,虫鼠不伤。”在山西晋中,农户会择晴日将粮仓彻底清扫,用艾草烟熏驱虫,墙角撒石灰防潮;江浙一带则流行用竹枝绑扎的“扫仓帚”,寓意“竹报平安”。现代家庭虽无粮仓,但可效仿此俗深度清洁厨房与储物间:清理过期食品、整理冰箱冰柜,尤其要注意米面容器的密封性。心理学研究显示,环境整洁度与情绪正相关,这番“扫仓”既是物质空间的更新,更是心灵尘埃的拂拭。
**三要吃:咬秋尝新,以食养身**
“九月二十三,南瓜栗子当饭餐。”此时节各地食俗各异却都暗合养生之道。山东鲁南必食新收的南瓜小米粥,取“金玉满堂”之兆;闽南地区则蒸“九层糕”,层层叠叠象征步步高升;而《本草纲目》推崇的“秋食芝麻”习俗在河北仍存,人们将黑芝麻与核桃捣碎制成“抗寒糊”。现代营养学证实,这些应季食材富含膳食纤维与不饱和脂肪酸,恰能缓解秋燥。今日不妨炖一锅山药排骨汤,或蒸些紫薯杂粮馒头,让传统饮食智慧滋养当代人的脾胃。
![]()
**四要回仓:颗粒归家,惜物积福**
农谚云:“一粒入仓,十粒稳当。”此日最后一道仪式是检查田间地头是否有遗漏的粮食。在黑龙江,农人会带着孩子“捡稻穗”,教育后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云南哈尼族梯田地区,则有“回仓歌”传唱:“谷魂回家啰,明年再发芽。”这种对粮食的极致珍惜,在粮食浪费严重的当下更具启示意义。城市家庭可践行“回仓”精神:清点 pantry 存货制定采购计划,或将临期食品创意加工。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13亿吨食物浪费中,家庭占比高达40%,古人“回仓”的朴素举动,实则是可持续发展的超前意识。
![]()
这些穿越千年的习俗,实则是先辈们用经验书写的“生活说明书”。在河北邢台发现的明代《农家月令》中,九月二十三的记载与今日民间实践高度吻合,证明这些传统绝非空穴来风。当代科学家也发现,秋季深度清洁能有效降低越冬害虫基数,应季饮食可调节人体生物钟适应季节变化。当我们重拾这些仪式时,不仅是在延续文化DNA,更是在快节奏生活中重建与自然的连接——就像那碗冒着热气的南瓜粥,温暖的是胃,唤醒的是对天地时序的敬畏之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