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双高的癌种之一。尤其进入中老年阶段,很多人一听到咳嗽就开始担心是不是肺出了问题。
![]()
但最近一项追踪十年以上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那些到了60岁还从未被诊断过肺癌的人,有超过九成身上都有三个共同点。这不是运气,更不是侥幸,而是身体长期运行的结果。
肺癌的早期并不一定有明显症状,这正是它可怕的地方。很多人直到出现持续性咳嗽、咳血、胸闷等表现时,已经是中晚期了。
也有部分人根本没出现呼吸道症状,而是以骨痛、头痛或体重骤减为信号,这种“沉默型”肺癌往往发现得更晚。在门诊我们经常见到,有些人一张CT下来,才发现肺部已经出现了实质性病灶,但人家自己完全没察觉。
![]()
为什么有些人到了老年依然“肺”得健康?第一个共同点其实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肺部结构长期未发生慢性炎症改变。这背后其实很关键的一点是,气道黏膜的修复能力比较强。像慢阻肺、支气管炎这些疾病,虽然不直接等于肺癌,但它们会反复破坏气道上皮,增加细胞突变风险。
研究表明,有慢性肺病史的人群,未来十年内发生肺癌的概率是普通人的3到5倍。有些老年人没有肺癌,是因为他们肺部从年轻时就不太“受罪”。
第二个特征令人意外,和基因有关。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的一项数据分析显示,肺癌患者中具备EGFR突变的比例高达40%以上,尤其在非吸烟女性中更常见。也就是说,有些人即便不抽烟,也可能因为遗传因素而暴露在高风险中。
![]()
而那些到了60岁仍然没有肺癌的人,很大一部分在基因层面天生就少了这些高危突变位点。你以为不抽烟就安全了,实际上基因的影响从出生那天就开始了。
第三个共同点和免疫系统息息相关。年纪越大,免疫功能越容易下滑。但有些人免疫力低得慢,特别是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维持得好。这部分免疫细胞就像是身体里的巡逻兵,专门清除那些萌芽状态的癌变细胞。
复旦大学的一项临床观察发现,肺癌患者体内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明显低于健康人群。也就是说,谁能把这道防线守住,谁就更有可能把癌细胞“扼杀”在摇篮里。
![]()
从机制上看,肺癌是一种由多因素累积引发的恶性疾病。细胞的基因突变、环境暴露、炎症反应、免疫逃逸,这些环节只要一个失守,就有可能走向癌变。
很多六十岁后还没得肺癌的人,虽然环境风险相仿,但他们身体里那套“自我修复”和“自我识别”的系统更耐用。这不是玄学,而是细胞层级的稳定性决定的。
再看并发症的角度,肺癌患者常常同时伴随高凝状态、慢性缺氧、心肺功能下降等问题。而在60岁以上健康人群中,那些长年保持肺部良好通气功能的人,往往心血管系统也更稳定。也就是说,肺部健康的人其实整体代谢系统也更有序。
![]()
这种系统性的良性循环,是很多癌症高危人群所缺乏的。临床上我们曾观察过一批60岁以上的高龄肺部健康人群。这群人里有一半以上从未做过低剂量C筛查,但每年体检指标都相对正常。
对比另一组确诊肺癌的同龄人,最明显的差异不在生活方式,而是肺功能的基础状态。有的人天生肺活量大,有的人肺泡弹性保持得久,这些都是肉眼看不到的保护机制。
也不能忽视一个事实,就是很多肺癌患者并非一开始就高危。有些人年轻时肺部健康,到了中年才开始吸烟或长期接触粉尘环境,几年后才被确诊。而那些60岁后仍无肺癌的人,大都在过去几十年中避免了这类高风险暴露,哪怕他们自己不一定有意识地规避。
![]()
身体不会说谎,它会把你吃进去的、吸进去的、接触过的东西都记下来,时间一长,就会显现出差距。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炎症因子的长期水平。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一项回顾性分析指出,肺癌患者体内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等指标在发病前几年就有升高趋势。
而健康对照组中,这些指标始终维持在低水平波动。也就是说,肺癌的形成往往不是一夜之间,而是慢慢积累出来的。而那些没有患病的人,往往体内环境长期处于低炎症状态,这其实比你吃不吃保健品更靠谱。
![]()
说到检查,很多人问过我一个问题:我都60多岁了,没咳嗽没痰,还需要做肺部筛查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不绝对。如果你曾经长期吸烟、家族有人得过肺癌、或者你曾在高污染环境中工作过,那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
这项检查对发现早期肺癌极为敏感,而且辐射量比普通CT低得多。如果你既无症状又无高危因素,可以和医生评估后再决定是否需要筛查,没必要“草木皆兵”。
说到底,肺癌的发生和很多内外因素有关。那些60岁后依然肺部健康的人,不是运气特别好,而是多个环节都未曾失守。他们的肺像个干净的房间,没烟、没尘、没火苗,自然不容易起火。
![]()
如果你现在已经60岁了,不妨问问自己,是否具备这三大特征。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也不用焦虑,而是更要从现在开始关注体内的慢性炎症状态、了解自己的家族基因背景、定期监测肺功能和影像变化。
身体的每一次微小改变,都可能是它发出的信号。别等它大声喊痛的时候,才开始追悔莫及。
![]()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3年版)》 2.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中国癌症统计年报》 3.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肺癌患者免疫微环境与自然杀伤细胞功能研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