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施压奏效?2028奥运新规曝光,跨性别女性要被拒门外?
说句实在话,2024年巴黎奥运会那场拳击决赛,至今想起来都让人心里堵得慌。
中国选手杨柳拼尽全力,最后却输给了阿尔及利亚选手伊马内·哈利夫,只拿到银牌。
可这场比赛的焦点,压根不是谁的技术更好,而是冠军哈利夫的性别争议,她明明被国际拳联查出是XY染色体,却照样能参加女子组比赛,这让不少观众直呼“颠覆认知”。
随着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越来越近,国际奥委会(IOC)的一则重磅政策风向,直接让体育圈炸了锅。
2028年奥运会可能全面禁止跨性别女性参赛,但另一类“性发育差异(DSD)选手”的参赛规则,至今还没个准信儿。
你发现没,体育圈的性别争议这些年就没断过,但真正闹到全民关注,还是从几个实打实的案例开始的。
最早上热搜的是2021年东京奥运会,新西兰举重选手劳雷尔·哈伯德,43岁才以跨性别女性的身份参赛。
咱们先不说年龄差距,关键是她2012年才完成性别转换,之前一直以男性身份生活训练,青春期发育带来的肌肉量、骨密度这些优势,那是说没就没的?
当时和她同场竞技的新西兰选手特蕾西·兰布雷克斯就吐槽,哈伯德参赛后,自己根本没法比,最后只能被迫降级别,不然就得退役。
网友更是一针见血:“这就像让中学生和小学生赛跑,赢了也不光彩”。
最后哈伯德三次抓举失败,提前出局,但争议却没就此打住。
而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拳击争议,更是把矛盾推到了顶点。
夺冠的哈利夫,2023年世锦赛时就因为XY染色体被国际拳联禁赛,可国际奥委会却认她护照上的女性身份,允许她参加奥运。
赛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医生就解释,XY染色体意味着她雄性激素可能远高于普通女性,体质更接近男性,肌肉和力量自然更占优,这对杨柳这样的普通女运动员来说,本身就不公平。
更让人揪心的是,类似的事儿早有先例。
世界田联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起,有50到60名携带XY染色体的DSD选手,闯进过世界及洲际田径女子项目决赛。
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800米前三名更是被DSD选手包揽,普通女运动员的努力,在天生的身体优势面前,显得特别无力。
我跟你讲,巴黎奥运会的争议还没平息,国际奥委会的政策转向就已经箭在弦上了。
![]()
今年3月当选IOC首位女主席的柯尔斯蒂·考文垂,从竞选时就把“保护女子体育”当成核心口号。
最近英媒《泰晤士报》和BBC都证实了,IOC正憋着个大动作: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要在所有体育项目中全面禁止跨性别女性参赛,新规大概率明年初就会正式宣布。
这个政策可不是拍脑袋定的。
IOC医学科学委员会提交的报告说得很明白,科学证据已经够充分了:出身为男性的运动员,就算通过治疗降低睾酮(也就是雄性激素)水平,之前攒下的生理优势也消不掉。
说白了,睾酮这东西能让肌肉长得更壮、骨头更硬,男性青春期睾酮水平暴涨,这些优势一旦形成,就算后来降下来,也比普通女性底子好。
考文垂之所以急着推这个禁令,还有两个关键原因。
一是兑现竞选承诺,毕竟她能当选,不少人就是冲着她要“守护女子体育公平”来的;二是不想跟美国闹僵。
今年2月,特朗普总统签署了行政令,明确禁止跨性别女性参加女子体育赛事,还威胁要撤销违规组织的资金支持。
而美国奥委会早就跟进了,7月悄悄修改规则,要求所有项目都得遵守这一规定。
从时间线来看,新规想在2026年初的米兰-科尔蒂纳冬奥会前生效基本不可能,但大概率会在那之前官宣。
按照内部人士的说法,政策审批得花6到12个月,刚好能赶上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的筹备节奏。
其实单项体育组织早就开始行动了。
世界田联已经批准对女选手做口腔拭子和干血斑检测,排查Y染色体,运动员一辈子只需检测一次;世界拳击组织也引入了强制性性别检测,就是怕再出现哈利夫这样的争议。
从另一个角度看,跨性别女性的参赛禁令看似方向明确,但性发育差异(DSD)选手的问题,其实更复杂,也更让人头疼。
咱们先把话说清楚:DSD选手不是跨性别者。
她们出生时就被登记为女性,只是天生生理发育不一样,可能带了XY染色体,或者睾酮水平比一般女生高。
国际奥委会反复强调,这两类人得区别对待,但具体怎么定规则,至今没个统一说法。
世界田联的做法是“一刀切”:只要检测出Y染色体,不管睾酮水平多少,都不让参加女子赛事。
但这事儿也引发了争议,洛桑大学的社会学家就说,有些XY染色体携带者有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根本没法利用睾酮提升运动表现,这样的检测对她们来说太不公平。
更麻烦的是内部意见不统一。
知情人士透露,长远来看修改DSD选手规则的可能性很大,但目前IOC内部吵得厉害。
一方面,科学研究还没给出标准答案,不同项目对睾酮的敏感度不一样,耐力项目和力量项目的公平标准根本没法统一;另一方面,联合国相关机构觉得,染色体检测可能侵犯运动员隐私权,不符合伦理。
还有个现实问题:检测成本太高。
有些国家根本承担不起基因测序的费用,而看似简单的染色体检测,背后可能涉及侵入性检查,很多运动员打心底里接受不了。
世界医学协会更是直接反对,说强迫DSD选手服药降低睾酮,本身就不道德。
你可能不知道,就连DSD选手自己也很无奈。
2025年女足领域就闹过一场风波,赞比亚选手芭芭拉·班达入选世界11强,却因为性别身份遭网络攻击,可国际足联早就澄清她没问题。
这事儿也说明,规则不明确,受伤的还是运动员。
体育的根儿就是“费厄泼赖”,光明正大的竞争,不靠天生的特殊优势占便宜。
跨性别女性的生理优势摆在那儿,全面禁令算是守住了公平的底线,但DSD选手的规则难题,还得用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方式解决。
说白了,规则制定不能只看数据,也不能忽视运动员的合法权益。
2028年奥运会的政策调整,不光关乎几百名运动员的命运,更决定着未来体育圈的价值导向。
![]()
希望国际奥委会能拿出既专业又周全的方案,别让公平变成空话,让每个运动员的汗水都不白流,让赛场真正成为靠实力说话的地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