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远程医疗中心,杨医生轻点屏幕,园区双向转诊系统上的患者病历、检验报告、动态心电图等资料便清晰呈现。随着视频连线的接通,另一端苏州星海医院的王医生实时同步着77岁患者陆奶奶的病情。这一幕,正是苏州紧密型医疗集团建设成果的生动缩影。通过高效的双向转诊机制和远程会诊平台,两家医院正让疑难重症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2024年9月,苏州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成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的“试验田”。一年来,苏州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从供给侧“体系重塑”与需求侧“精准对接”双向发力,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慢病全周期管理、专科特色化发展、智慧医疗赋能,构建起“急病有速救、慢病有精管、专科有特色、服务有温度”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而鲜活的案例,印证着苏州医改的深度与温度,让“病有良医、患有所托”的民生愿景逐步照进现实。
“专家跑”替代“患者跑”
紧密型医共体让优质资源沉下来
“要是没赶上基层医院的急救和转诊绿色通道,我这条命可能就没了!”59岁的程先生回忆起前段时间自己突发心肌梗死的经历,仍难掩后怕。当天他在单位开会时突发胸痛,被同事紧急送往张家港大新镇人民医院,做心电图时突然失去意识、心跳呼吸骤停。危急时刻,大新镇人民医院迅速启动急救流程——基层医生先开展心肺复苏稳住生命体征,同时通过医共体双向转诊系统,将程先生的病史、检查数据同步至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此时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团队提前做好手术准备,患者转运到院后,20多分钟便完成血管开通手术。“多亏了抢救及时、手术专业,一点后遗症都没留。”术后康复的程先生,如今每三个月在大新镇人民医院复查,再也不用往返市区奔波。
![]()
这一“生死竞速”的救治案例,正是苏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打破层级壁垒、实现“上下联动救急危”的生动写照。在张家港,作为首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牵头整合6家成员机构,推行行政、人员、财务等“八统筹”管理,不仅在大新镇、锦丰镇等医共体单位设立肿瘤联合病房,派驻副高以上职称医师常驻,还搭建“心电一张网”覆盖6家基层单位,累计完成心电图诊断1000余份,高效处置多起心血管危急事件。“以前基层医院遇到心肌梗死患者,只能等救护车送市区,现在通过联合病房和远程会诊,能第一时间启动急救,为患者抢出黄金时间。”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高嵘介绍,仅大新镇医院的肿瘤联合病房,就已收治患者80余人次,完成双向转诊50例,患者人均医疗支出降低32%。
![]()
而在苏州工业园区,以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独墅湖医院)为核心的“1+11+X”紧密型医联体,更是将资源共享的效能发挥到极致。该院打造的检验、影像、心电、病理、消毒供应“五大区域中心”,累计为基层提供检验17.3万份、影像诊断9.02万次、心电诊断6.3万人次,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三级医院的精准诊断。“之前做CT要提前一周预约市区医院,现在在社区开单、上级医院读片,当天就能拿结果。”金鸡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沈师傅说,不久前,他因为突然的头晕心悸在社区就诊,通过双向转诊系统,20分钟内就完成与独墅湖医院的信息同步,确诊冠状动脉堵塞后及时得到治疗,省去了重复检查的麻烦。
记者了解到,目前苏州已建成14个医疗集团、13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08个专科联盟,通过“专家跑”替代“患者跑”,让优质资源沿着医共体的脉络,精准下沉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医院内”延伸到“家门前”
慢病管理+家医签约让健康守护暖起来
“蔡医生每周都打电话问我血糖,比家人还上心!”69岁的季阿姨是张家港大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病管理对象,此前因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她频繁往返市区医院。如今,依托医共体下沉的胰岛素泵技术和家庭医生团队,她的血糖从波动失控变得平稳,甚至能外出旅游,“家医团队还会上门测血压、调用药,再也不用为了配药早起排队。”
在苏州,慢病管理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如同健康守护的“双引擎”,将医疗服务从“医院内”延伸到“家门前”。张家港市大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8支“全专一体”家医团队,吸纳市一院专科医生,走进村社区、企业开展慢病筛查,今年已完成8000余人次筛查,建立“初筛—回访—诊疗”精准链条。“我们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设计特色健康服务包,通过‘健康积分兑换’激励患者主动管理病情。”大新镇人民医院院长严佳栋介绍,纳入慢病管理的患者,治疗依从性提升65%,三年生存率较传统模式提高18%。
家庭医生工作室是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记者了解到,在苏州工业园区,290个家医工作室覆盖全域,独墅湖医院128名中级以上职称医生加入团队,为居民提供上门问诊、家庭病床等服务。82岁的张阿姨一家,就深切感受到家庭医生的温暖和便捷。去年,张阿姨的先生大腿骨骨折,在上级医院手术后,面临着术后换药、拆线的难题。“我老伴儿83岁了,行动不便,去大医院来回要半天,还得预约,太折腾了。”张阿姨说,金鸡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后,为其办理了家庭病床,医生每周三次带着护士上门服务,拆线、换药、指导康复训练。
更让张阿姨暖心的是社区医生的细致。“每次上门不仅处理伤口,还会教我们怎么帮他翻身、怎么搭配饮食,防止压疮。”如今,张阿姨的老伴儿恢复良好,张阿姨自己也成了社区医院的“常客”——此前因运动过量导致腰椎问题,社区张主任及时判断其处于急性期并建议住院,在11天的住院期间,医生每天查房、护士贴心照料,“大医院主任难得见,这里医生护士天天围着患者转,还会教保养知识,比家里人还细心。”
据了解,金鸡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为签约居民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还组建了慢性病管理小组,定期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讲座。“以前看病只能往大医院跑,现在社区医院能看常见病、管慢性病,重病还能快速转院,我们住在这特别安心。”张阿姨的话,道出了园区居民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认可。截至目前,苏州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876个,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5.44%,真正实现“出院不离医、健康有人管”。
“能看病”跨向“看好病”
专科特色化发展让基层服务强起来
“每周从南京开车来相城泡中药浴,再麻烦也值得!”42岁的谭先生被银屑病困扰数年,自从找到元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皮肤科,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心的中药浴疗、308准分子激光等特色疗法,吸引了无锡、南京等地的患者专程前来。
在优质医疗资源密集的苏州,基层医疗机构要突围,必须走“小而精、专而强”的特色化道路。元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相城区核心区,周边环绕多家三级医院,却凭借皮肤科这一“王牌专科”实现差异化发展。中心开设皮肤内科、外科、中医皮肤科等5个专科门诊,配备M22超光子、点阵激光等35台专科设备,年门急诊量突破11万人次,填补了相城区皮肤科住院与急诊服务的空白。“我们有独立制剂室,能生产复方乳酸涂膜等6种自制药,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治疗。”中心皮肤科主任徐欣介绍,68岁的无锡吴奶奶曾因带状疱疹剧痛难眠,经“中药湿敷+红光治疗”后,5天就明显好转,如今还会介绍病友前来就诊。
![]()
张家港的肿瘤专科建设同样亮点纷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依托肿瘤防治中心,构建“防—筛—诊—治—康”全周期体系,针对肺癌、乳腺癌等13个高发病种实行“个案管理师+专科医生”双导航模式。77岁的肺癌患者李大爷至今记得,初诊时个案管理师吴丹妮帮他整理问题清单、协调检查安排,“陈医生制定方案,丹妮护士盯着我完成治疗,没有她们,我可能撑不过化疗”。目前,该院肿瘤防治中心管理患者2622例,随访率100%,5年生存率预期提升至50%。
如今,苏州各基层医院已形成“一院一品”格局——太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糖尿病科、黄桥街道的康复科、澄阳街道的中医针灸科,一个个特色专科让基层服务从“能看病”向“看好病”跨越,也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对症”的专家。
“分散点”到“一网通”
数智赋能让就医体验优起来
“手机上就能查体检报告,AI还会提醒我血压偏高,太方便了!”在苏州工业园区,居民通过“健康园区”APP,可实现预约挂号、检查互认、报告查询“一网通办”。这背后,是苏州医疗健康数智赋能工程的扎实推进。
2025年,苏州市健康医疗数智创新实验室正式启用,汇集“三医”数据超千亿条,为诊疗决策、健康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在基层医疗机构,智慧医疗自助机已成为“标配”,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能预约上级医院专家号、完成门诊结算;医生通过“心电一张网”,可实时调取患者既往心电数据,实现心血管疾病“早发现、早诊断”。元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24年启用“心电一张网”以来,已完成远程心电诊断4108份,阳性检出率达93%;独墅湖医院的AI辅助诊疗系统,能为基层医生提供用药建议、病理质控,助力提升诊疗同质化水平。
大数据、人工智能也在赋能苏州卫生健康“获得感”。据悉,苏州正推进“AI个人健康助手”建设,通过分析居民历年体检报告、就医记录,生成个性化健康画像;同时开发“AI全科医生”,完成预问诊、辅助诊断等流程,解决基层医生“时间少、能力不均”的问题。在张家港,肿瘤防治中心还引入AI大模型,日均筛查医疗数据300次,准确率达96%,已将高危人群纳入三级联动管理。
![]()
从“心电一张网”到AI辅助诊疗,从双向转诊系统到健康档案数字化,苏州正以智慧医疗为笔,描绘“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的就医新图景。截至目前,苏州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43.03%,人均预期寿命85.21岁,多项健康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站在公立医院改革的新起点,苏州正以体系重塑为基、以精准服务为要、以智慧赋能为翼,持续打通医改“难点”、破解民生“痛点”。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章鸣林表示,苏州医改始终锚定“病有良医,患有优抚”的核心目标,着力推动公立医院实现“诊疗水平高、医护积极性高、患者满意度高”的发展定位。“这一目标精准回应了老百姓看病就医的三大核心需求——看好病、少排队、少花钱。”他介绍,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苏州正从多维度优化就医流程,真正实现“入院放心、住院舒心、出院安心”。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