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起,新华网三天连发三篇评论,剑指网购乱象:《“管不住”的套路,“够不着”的监管》《擅自替商家调价,是一种“霸权”行为》《滥用AI模特有可能触碰法律红线》,每篇都戳中普通人的网购痛点。这波“三连评”绝非偶然,难道电商野蛮生长的时代真要结束了?
![]()
先说说咱们都遇过的“套路”:买机票时默认勾选几十元的退票保障,付款后才发现“低价”变高价;下单时小字藏收费,弹窗广告关都关不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操作,其实都是平台精心设计的“算法陷阱”,让购物变成了“避坑游戏”。更气人的是维权难,平台套路更新比翻书还快,异地执法成本高,监管往往“管得着却够不着”。
![]()
商家的苦也不少。有中小酒店抱怨,一天被平台擅自调价5次,不通知就强制促销,要么亏本卖货,要么丢客源。平台仗着流量垄断当“价格操盘手”,看似是帮消费者压价,实则把成本转嫁给商家,最后还是消费者买账——要么产品偷工减料,要么隐形收费变多。
![]()
还有AI模特的“骗局”。直播间里的模特光鲜亮丽,衣服质感爆棚,收到货却色差悬殊、材质缩水。9月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早有规定,AI生成内容要显著标识,但不少商家故意不标,用“完美假象”误导消费,这已经踩了法律红线。
这可不是光靠舆论批评,监管早已行动。2025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就发布了《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平台实名登记、动态核验主播身份,还得建黑名单制度。近期更是案例频发:海南一家公司靠虚构主播履历卖课,被罚200万还吊销执照;广州商家直播虚假宣传男士内裤,罚款40万 。加上电商税新规落地,刷单、瞒报销售额都要依法纳税,平台和商家的违法成本越来越高。
![]()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电商的初衷是方便买卖,不是让消费者猜套路、让商家受委屈。如今消费者越来越理性,2025年“性价比”“实用功能”搜索量暴涨200%,没人愿意为虚假宣传买单。新华网的三连评,其实是给电商行业敲警钟:靠算计赚快钱是“竭泽而渔”,只有守住诚信底线,尊重消费者和商家权益,才能走得远。
监管亮剑、消费觉醒,电商的“转折”不是打压,而是回归商业本质。未来的电商,拼的不再是套路多深、霸权多硬,而是服务多真、品质多实。这道转型题,每个平台和商家都得认真答。
![]()
#“双11”的气氛悄悄变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