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出名要趁早。
其实,花钱也是。
今天和一位90后朋友聊天,他说“双十一”给自己买了一套梦寐以求的游戏皮肤,原以为会很兴奋,但并没有。
“这要是再早个五年,我肯定乐坏了,现在怎么感觉就一般呢?”
我告诉他,这可能就是所谓的“金钱年龄通胀”。
这虽然不是专业的金融术语,却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在年轻时花的钱,性价比更高。
比如,7、8岁时花好几百买了整套自己喜欢的漫画,你能和同学讨论一整个学期,快乐体验值可能是10;
到你30岁成年,花好几千集齐这套漫画的精装复刻版,但快乐体验值可能只有3;
等50岁,你可能有实力在拍卖会上以十几万的价格买到原版手稿,快乐值也可能降低到1。
也就是说,你30岁时花近万元得到的快乐,远远不及你10岁时花的近千元。
价格翻几倍,快乐却在贬值。
所谓“金钱年龄通胀”是想告诉你,随着年龄的增长,你花同样金额的钱,能获得的“快乐”或者“机会”会不断打折。
按照这个逻辑,有的钱越早花越“有效”。
所谓“膨胀”不是指货币本身,而是年纪越大,人们需要花更多的钱才能获得同样的满足感或者可能性。
这是眼下的消费主义的指导思想,你可能认为这是“陷阱”,为了让人们及时行乐。
我倒觉得,不必这么阴谋论。
最基本的,这个现象是人们最真实的感受,不是瞎编乱造的。
之所以真实,源于其背后的“真相”支撑。
一来,年纪增大后,人的感知阈值会上升。
即使30岁买到了限量版漫画,你再也不复当年的“中二热血”;
二来,机会窗口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少。
18岁你花1000元坐绿皮火车穷游好几个城市,车上认识了人生挚友,甚至还可能相约一起旅游;
50岁你有能力花5万块报个高端旅行团,却再没了当年的精力、体力,以及对世界的好奇心,你大概率只会“上车睡觉,下车拍照”。
再有,就是对“未来折现”认知的转变。
年纪轻轻总觉得来日方长,哪怕一丁点的投入都可能成为回忆的资本;
年长后,日子得数着过,同样投资带来的边际效用大打折扣。
所以,对于一生中难得的机会,选择“尽早体验”,就是对冲未来快乐可能贬值的风险。
年轻时不舍得花钱,可能不仅仅是“省钱”或者“抠”,更像是把“用低成本就能换取的高倍快乐”,让给了未来需要“用更高价格才能换来低倍补偿”的自己。
当然,以上所有都得是在你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基础之上,不是让你盲目及时行乐。
在能力范围内,善待那个更容易快乐的自己,尽早为你的热爱、理想、陪伴、体验等买单,有可能是回报率更高的人生投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