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注能源领域的朋友应该能感受到,电力行业的重组动作越来越密集了。2025年作为国企改革的收官之年,国家层面在能源结构调整上的力度持续加大,电力行业通过重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已经成为推动绿色转型、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关键路径。这不是单纯的企业间“强强联合”,更关系到咱们未来的用电保障、能源安全,甚至是相关领域的投资逻辑。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聊聊这波电力重组的核心逻辑,以及4家关键企业的最新进展,让大家清楚这波行业变革到底在发生什么。
![]()
首先得搞明白,为啥电力行业现在要集中搞重组?核心原因就两个:一是“双碳”目标的硬要求,二是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咱们都知道,电力行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约40%,要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电力行业必须先做出改变 。过去很多地方都有小电厂、低效火电项目,不仅能耗高、污染大,还浪费资源,通过重组能把这些零散的、低效的资产整合起来,换成风电、光伏、水电这些清洁能源资产,既符合环保要求,又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现在老百姓和企业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普及、工业生产升级,对电网的稳定性、供电的可靠性要求更高了。通过重组,头部电力企业能快速提升规模和资金实力,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比如搞储能、智能电网这些关键技术,解决新能源“发得多、消纳难”的问题。而且行业集中度提高后,还能避免无序竞争,实现降本增效,最终不管是对企业发展还是对用户用电,都是好事 。
从政策层面看,今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部门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从电价机制、消纳保障到金融支持,方方面面都给电力重组铺路搭桥,破除了不少过去的行业堵点。在政策推动下,央国企作为主力军,纷纷带头启动重组,形成了一波百亿元级项目频出的整合浪潮,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按下了加速键 。
接下来跟大家说说4家进展比较明确的企业,它们的重组方向和最新动态,能很好地反映出当前电力重组的主流趋势。这些信息都是来自企业公告和官方披露,没有夸大成分,大家可以客观参考。
第一家是华电国际(600027) ,它算是这次央企重组的“标杆案例”,因为已经完成了资产交割,重组落地速度很快。根据公司公告,华电国际通过发行股份加支付现金的方式,从控股股东中国华电集团等关联方,收购了江苏、上海、广东、广西等地8家火电企业的控股权,整个项目规模71.67亿元 。这次收购让华电国际新增了1606万千瓦的装机规模,相当于多了好几个大型电厂的供电能力。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华电国际并不是单纯扩大规模,而是在“优化结构”。一方面收购优质火电资产作为供电兜底保障,另一方面在主动缩减低效火电项目,把重心放在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上,还成立了多家子公司专门拓展光伏业务,走的是“火电兜底+新能源发展”的双轮驱动路线 。作为华电集团旗下的核心上市平台,后续它还有望持续获得集团的优质清洁能源资产注入,资产结构会越来越优化,竞争力也会进一步提升。
第二家是上海电力(600021) ,它的重组亮点在“海外资产”和“聚焦主业”,目前已经进入实质落地的攻坚阶段。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上海电力是国家电投海外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平台,现在公司董事长同时担任电投国际的法定代表人,两家公司已经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这为后续资产注入铺平了道路。
今年10月,上海电力的股东大会还通过了章程修订,明确授权董事会处理重组相关事务,相当于给重组开了“绿灯”。更关键的是,它的重组规划很清晰,计划分三阶段注入国家电投的海外清洁能源资产,这些资产覆盖47个国家,总规模大概9500亿元,体量非常大。按照规划,2025年四季度会优先注入欧洲及中亚的资产,这部分资产质量优质,一旦注入,会显著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行业地位。
另外,上海电力今年5月还公告,把持有的上海明华电力科技有限公司77.8832%的股权协议转让了出去,交易对价2.02亿元。这步操作看似是“卖资产”,其实是为了优化资产结构,剥离非核心业务,把精力集中在电力主业和海外清洁能源布局上,属于重组过程中的“瘦身提质”,让公司发展更聚焦 。
第三家是远达环保(600292) ,它的重组关键词是“跨界转型”,从环保企业向“环保+水电+新能源”多元化布局转变,目前进展也很顺利。根据公司4月披露的重大资产重组草案,远达环保计划通过发行股份加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五凌电力100%的股权和广西长洲水电64.93%的股权,整个交易总价约277亿元,其中五凌电力估值246.67亿元,长洲水电估值30.68亿元 。
现在这个收购申请已经获得了上交所的受理,而且标的资产的交割过户手续也已经办理完毕,意味着重组已经基本落地。这次重组对远达环保来说是“脱胎换骨”的变化,过去它的主营业务是大气治理、水处理、固危废处理这些环保业务,重组后会新增水力发电和流域水电站新能源一体化开发运营业务,业务范围扩展到了湖南、广西等地的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领域 。
更重要的是,远达环保已经明确成为国家电投集团境内水电资产的整合平台,后续还有持续的资产注入预期。这种“环保+水电”的组合,既符合国家环保政策要求,又能借助水电的稳定收益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属于典型的“转型升级+资源整合”双赢模式 。
第四家是申能股份,它算是电力重组中的“价值黑马”,因为它是主动推进重大重组,而且布局贴合能源转型趋势。申能股份目前正在推进收购8家电力公司股权的重组计划,虽然具体交易规模还没完全披露,但从其业务结构来看,已经具备了不错的基础。
现在申能股份的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占比已经接近30%,刚好踩中了当前能源转型的主流方向。同时,它的火电业务今年也受益于煤价下跌,盈利能力有所提升,上半年扣非净利润实现了增长,基本面比较稳健。一旦重组落地,申能股份的资产规模会实现跨越式提升,新能源占比也会进一步提高,形成“传统能源保稳定、新能源促增长”的格局,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会增强。
聊完这4家企业,咱们再说说电力重组背后的几个关键趋势,这些趋势不仅影响行业发展,也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视角。
第一个趋势是“绿色转型是核心”。不管是华电国际的清洁能源布局,还是远达环保的水电收购,都能看出重组不是为了单纯扩大规模,而是围绕“低碳”做文章。未来电力行业的竞争,不再是比谁的装机规模大,而是比谁的低碳资产密度高、碳排放强度低,拥有真实碳减排能力的企业会更有优势 。
第二个趋势是“平台化整合成主流”。不管是上海电力作为海外资产整合平台,还是远达环保作为境内水电整合平台,都能看出央国企在通过重组,打造专业化的资产整合平台。这种模式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避免重复建设,也能让优质资产更好地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发展。
第三个趋势是“跨界融合成新方向”。现在电力重组不再局限于发电企业之间的整合,还出现了发电企业与储能企业、电网公司、科技企业的协同合作。比如国家电网和宁德时代合资成立储能公司,就是典型的“电力+储能”跨界融合,这种合作能打通产业链条,形成更有韧性的绿色能源生态系统 。
最后要跟大家说几点客观提示,不管是关注行业发展还是有投资需求,都得理性看待电力重组:
首先,重组是个复杂的过程,虽然很多企业已经有了明确规划,但后续还可能面临审批、交割等环节的不确定性,不能盲目乐观。
其次,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能只看重组概念,还要关注企业的基本面,比如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现金流情况,避免陷入“重组热门但业绩不佳”的价值陷阱 。
最后,电力重组是行业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核心是推动行业向绿色、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最终会惠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广大用户。咱们作为普通消费者,未来可能会感受到更稳定的供电、更合理的电价,这才是电力重组带来的最实在的影响。
总的来说,2025年的电力重组不是一阵风,而是行业深层次的变革。在政策驱动、技术迭代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电力行业正在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稳步前进。上面提到的4家企业,只是这场行业变革中的缩影,后续还会有更多企业加入重组浪潮。
对于咱们来说,关注电力重组不仅是了解一个行业动态,更是在关注未来的能源安全和生活保障。随着重组的深入推进,电力行业会变得更具竞争力,也能更好地支撑咱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后续如果这些企业有新的重组进展,或者行业出现新的政策变化,我也会及时跟大家分享,咱们一起客观看待、理性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