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从业之地”到“心安之所”
工人日报记者 赖志凯 工人日报通讯员 杨溢谦
“月租划算,离配送点就两公里,再也不用每天骑电瓶车奔波一个多小时回郊区的租处了。”外卖小哥张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整洁明亮的6人间。房间里有24小时热水、空调、阅读灯以及USB接口等设施。在这里,“租得省心、住得舒心”。
在北京国贸CBD的璀璨夜景旁、距离中国尊仅咫尺之遥,有一处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筑起的温暖港湾——“怡舍”。这里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更以亲民的价格和完善的设施,成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安心居所。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党工委扎实推进“暖居工程”,以实际行动破解大城市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居住难题,探索出可持续、可复制的民生服务路径。
凝聚工作合力
随着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成为超大城市运转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工作地点高度集中的同时,他们的居住地却往往分散、偏远。“白天奔忙在核心区,晚上回到远郊出租屋”,通勤压力和生活成本困扰着他们。
“双井街道在前期建设了分布广泛的全时驿站,解决了‘歇脚’的问题,但如何让小哥们‘安居’,成了新的任务。”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围绕这一新任务,双井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将新就业群体住房保障工作纳入重点任务。联动区级部门、辖区企业等多方资源,在西大望路上开辟了“怡舍”这一“第二阵地”。在工作地之上布局居住地,这是街道将“服务半径”不断延伸的重要尝试,也是党建引领下政企协作的创新成果。
“怡舍”的成功运营,是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住房保障工作的探索。未来,该街道将不断优化住房保障和服务体系,通过“暖居工程”的持续推进,让新群体逐渐成为社区老邻居,让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超大城市中找到家的温度和归属感,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打造安心居所
双井街道从实际出发,摸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数量分布、居住痛点与实际需求。依托党建协调机制,联动多部门和企业开展专项调研,聚焦租金承受力、通勤距离、基本生活配套等关键问题,为实现“精准对接”奠定基础。
“怡舍”暖居项目总建筑面积为6839平方米,结合调研结果,项目规划208间房间,可容纳1100人,每个房间均配备24小时热水、空调、阅读灯、USB接口等基本设施,并特别设计干湿分离卫生间和隐私帘,切实回应了新就业群体对“租得省心、住得舒心”的共性诉求。
在完善配套设施方面,“怡舍”项目不仅注重生活便利,更加注重安全品质。这里有人脸识别门禁、24小时保安值守、全覆盖监控和烟感喷淋系统,还提供免费高峰班车往返国贸、大望路等区域。共享厨房、洗衣房等公共空间配置齐全,方便住宿者使用。
来自河南的保洁员李大姐说:“共享厨房设备特别全,洗衣房也方便,在这儿生活省心多了!”美团配送站王师傅也感慨道:“之前租民房月租2000多元,现在不仅省钱,还能享受这么多贴心服务。”
全链条服务基本成型
“我们以‘一人一册’方式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立服务档案,聚焦他们的实际需求,提供基础与专业服务。截至目前,已为900多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档,并不断延伸服务触角,组织开展服务150余场,累计提供服务超2200人次。”双井街道负责人告诉记者,街道已经构建起覆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生活、成长等多个环节的综合支持体系。
这一体系始于“建站扎根”,双井街道以全时驿站为基,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歇脚充电、遮风避雨的首站温暖。进而迈向“赋能成长”,通过技能培训、职业指导等服务,助力其职业发展与个人提升。再进入“体系共建”,以光彩公益基金为引擎,推动管理服务升级,打造友好街区、友好园区,形成系统化支持网络。最终抵达“安居圆梦”,以“暖居工程”破解居住难题,完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管理服务的一块重要拼图,实现从“从业之地”到“心安之所”的深层跨越。
责任编辑:小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