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当换季之时,尤其是初冬,甲型流感病毒就像一阵突如其来的风,悄无声息地在空气中扩散。过去几周,门诊中呼吸道感染者的数量明显增加,其中以甲型流感为主的病例占据了多数。
![]()
甲流的传播速度远比普通感冒快,且在短时间内能席卷学校、公司等密集场所。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值得每个人认真对待的公共健康现象。
很多人以为甲流无非就是“严重点的感冒”,不痛不痒,扛一扛就过去了。但这正是问题所在。甲型流感并不是简单的鼻塞流涕,它可以导致高热、剧烈咳嗽、全身酸痛、极度乏力。
部分人还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对于儿童、老人、孕妇和慢性病患者来说,甲流甚至可能诱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
更令人担忧的,是流感季中流传的一些“自我照护法”,看似合理,实则隐患重重。有些行为不仅无助于恢复,反而可能加重病情,甚至拖延康复时间。
比如,反复进补、频繁蒸桑拿、运动出汗“拔毒”、随意服用退热药,这几件事看似“顺理成章”,但做错了,身体会用更深一层的不适来提醒你。
第一件不建议做的,是“硬撑着继续工作或学习”。很多人觉得,只要不发烧到四十度,就还能扛着上班,尤其是临近年终,“不能请假”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但问题在于,甲流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潜伏期短,传播窗口期广。
![]()
第二件易被忽视但不推荐的事,是“用桑拿、泡脚、出汗来排毒”。这是很多人特别信奉的一种“民间智慧”,认为出汗能“逼走病毒”。但真实的病毒并不是靠出汗就能排出体外的。
相反,在发热状态下继续升温,可能导致体温调节进一步失控。高热状态下再用蒸汽刺激身体,容易加重心肺负担,甚至诱发虚脱、晕厥等情况。尤其是老人和心脑血管基础病患者,这种做法风险不可小觑。
第三件需要警惕的,是“频繁进补”。很多人一感冒就急着喝鸡汤、吃人参、炖牛骨,甚至有些人还会吃补肾、养阴的中药,希望“快点补回来”。
![]()
但身体正在发热、免疫系统全力作战时,过多的油脂、蛋白质或滋腻的补品,反而会加重消化负担,影响食欲,造成营养摄入失衡。恢复期的营养应以清淡、易消化、均衡为主,过度进补不仅无益,反而可能引发腹胀、腹泻等新的问题。
第四种最常见的误操作,是“随意使用退烧药”。很多人觉得只要烧了就要吃药,甚至一两个小时就测一次体温,一上37.5℃就慌了。这种焦虑状态容易导致退烧药的过量使用,而忽略了发烧本身是身体对抗病毒的一种机制。
![]()
短时间内反复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能对肝肾带来负担,尤其是没有严格遵循说明书剂量的情况下。退热药不是让你“立刻退烧”,而是帮助缓解症状、改善舒适度,不是每一次升温都需要干预。
很多人会问,那如果这四件事都不能做,那我该怎么办?其实答案并不复杂,但也不容易做到。真正有效的,是休息、补水、营养和耐心。让身体有时间恢复,让免疫系统完成它的工作。这不是一句空话,是有数据支撑的。
![]()
2023年《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发热初期休息充足者,其住院率比持续活动者低近32%,说明休息本身就是最基础的治疗手段之一。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现实:信息的碎片化让很多人对甲流的理解停留在“听说”和“道听途说”的层面。有些人看到社交媒体上说“感冒了吃点VC和姜茶就好了”,就真的照做,忽略了症状的严重性和个体差异。
甲流不同于普通感冒,它有更强的全身反应和更高的并发症概率。如果症状持续高热超过三天、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表现,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不要拖延,更不能靠“偏方”度日。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家长在孩子感染甲流后,容易陷入“不能输在恢复起跑线”的焦虑,盲目给孩子补营养、提高免疫力,甚至带去中医调理、按摩理疗。
但儿童的恢复机制与成人不同,更需要的是保护性的照护,而不是强干预。过早让孩子返校、上补习班,也可能引发复发或交叉感染,从而进入“好一阵儿、病一阵儿”的循环。
从另一个角度看,甲流的传播也暴露了我们日常防护意识的短板。很多人到现在还没有养成戴口罩、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在封控思维逐渐淡化之后。
![]()
呼吸道疾病的传播路径并没有改变,只是我们变得松懈了。在高发季节,公共场所仍应佩戴口罩,尤其是密闭环境中,这不是“紧张”,而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
情绪上的松懈,往往才是健康防线最先崩塌的地方。我们总以为年轻、体壮,就能无视病毒。但病毒并不挑人,只挑时机。
当你最疲惫、最忙碌、最忽视身体的时候,它往往才开始攻城略地。这也是为什么,每一次流感季,总有一些人“没当回事”,最后却不得不躺上十天半个月。
![]()
甲流不是洪水猛兽,但也绝不应掉以轻心。那些看起来合理、甚至“传统”的应对方式,未必适合每一个人。身体不是试验场,健康也不该靠赌运气。
我们所能做的,不是把自己封在无菌室,而是在每一次感染风险面前,少做那些看似无害、实则有害的事。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们总是要等到生病,才开始重视健康?是不是因为,在没有症状的时候,我们总觉得“应该没事”?但身体的账,总是迟早要还的。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晓彤,李雪,刘志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23,22(05):401-405. [2]张文静,孙海燕,夏红.流感病毒感染对儿童健康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华儿科杂志,2024,62(03):215-219. [3]赵倩,刘晨曦.非药物干预对流感恢复期症状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3,51(11):1125-1128.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