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不息,诉说仁心无界的守望;海风依旧,吟唱大爱无疆的挽歌。
6月15日,印度洋的碧波见证了生命的托举与诀别: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张军桥副主任医师在浪涛中完成生命最后的托举,将生的希望留给当地溺水群众,年仅38岁的他却永远长眠在异国他乡。
11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现场交流活动,集中发布张军桥入选。近日,张军桥同志被评定为烈士。
生命之桥跨山海,大爱薪火永相传。那名为“军桥”的生命之桥,已化作精神的灯塔,照亮并激励广大中国援外医疗队员砥砺前行,续写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时代新篇。
![]()
![]()
“不远万里,我们同心同行”
6月15日,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地区奔巴岛,第34期援桑给巴尔中国医疗队副队长、江苏省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胃肠外科黄海进主任医师刚走出手术室,便接到一位在坦桑尼亚中资机构工作的华人同胞紧急来电。对方声音沉痛地说:“张军桥为救当地落水群众不幸牺牲……”
![]()
2025年6月15日,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海边,张军桥(左)在营救溺水的当地女子。
“我的手几乎本能地一抖,像是一声闷雷在胸口炸开。”黄海进说,那一刻,他的耳边仿佛只传来不息的潮声。他望向海边,心绪久久难以平静。
几天后,奔巴岛的医疗队自发举行追思会。黄海进翻看和张军桥共同义诊时的合照,湿了眼眶。“那一夜,我们在异国他乡点起烛光。我们知道,他并未离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同行。”黄海进说。
![]()
2025年6月20日,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穆欣比利国立医院,人们在追悼会上向张军桥医生遗体告别。
黄海进所在的医疗队比张军桥所在的医疗队晚到坦桑尼亚半年。最初,黄海进是在社交媒体上关注到张军桥的。“他总是在镜头中笑着讲义诊的点滴,我被他的积极向上所感染,于是主动与他建立联系。”黄海进说,那时,他常与张军桥隔着屏幕聊援外医疗的收获与艰辛,聊设备紧缺、手术困难,也聊想家与坚守。
后来,黄海进的队友因公赴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出差时,遇到了张军桥。“那个戴着头盔、骑着单车穿行在街头的中国医生,在现实生活中比视频中更阳光,看起来也要黝黑一些。”队友如是描述对张军桥的第一印象。而张军桥当时却笑着说:“非洲的阳光太毒了。相比之下,患者的笑容更灿烂。”
一样的坚守,共同的使命,让黄海进、张军桥很快成为朋友。两支医疗队也在工作中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由于奔巴岛医疗资源紧缺,该地重症患儿在两支医疗队的联动下,能够转诊到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所在的达累斯萨拉姆市进行救治。黄海进也在合作中对张军桥有了更多了解。“我们后来才知道,他在坦桑尼亚个人捐助给当地患儿的医疗费就有数万元。”黄海进说。
在两支医疗队共赴非洲杯主体育场在建工地开展的联合义诊中,他们清晨6时乘车出发,直到晚上7时才到达目的地。次日,他们累计诊治近百名中外员工后,又驱车数小时赶往卡拉图地区,为周边村落的数十名村民义诊。
回程的路途颠簸且漫长。历经17个小时的车程,他们在夜幕中回到了达累斯萨拉姆市。尽管疲惫不堪,黄海进、张军桥却相视一笑。“我们都明白,这就是援外医疗的意义。不远万里,我们同心同行。”黄海进说。
![]()
2025年5月25日,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穆欣比利国立医院,张军桥医生(中)为当地医学生讲课。
时至今日,黄海进仍经常翻看那些合照,怀念那些回不去的日子。“他总是眼神坚定,笑得灿烂,像在对我们说‘别难过、继续干’。”黄海进说,正是那些并肩坚守的日子,让他更理解张军桥的挺身而出,那是中国医生心系患者、忠于使命的大爱与担当。
“这是对军桥最好的告慰”
在奔巴岛,第34期援桑给巴尔中国医疗队面临设备短缺、药品不足、物资匮乏、时常断网断电等诸多困难。张军桥用生命托举生命的先进事迹,给予医疗队强大的精神支撑,让他们增强了克服一切困难、护佑当地百姓健康的信心和底气。
向全体队员讲述张军桥先进事迹,把“敢为、敢担、敢救”的精神传承好、发扬好,并充分融入每一次会诊、每一台手术……在深入学习张军桥先进事迹的过程中,黄海进的心态有了转变:“不再把困难当作抱怨的理由,而是当作信仰的试金石。”
在救治一名因车祸致脾破裂、横结肠破裂患者的过程中,面对无血可输的困境,黄海进突然想到了张军桥的一番话:“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是医者最美的底色。”黄海进带领队员用十分有限的资源鏖战4个小时,最终成功挽救了该患者的生命。脱下满是血迹的手套时,他想到的是:“这是对军桥最好的告慰。”
“最让我敬佩的,是双重坚守的执着与担当。既坚守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职业使命,更在面临生命考验时坚守人性的善良与勇敢,用生命诠释医者仁心。”组织全队集体深入学习张军桥先进事迹后,第4批援所罗门群岛中国医疗队队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赵雪珂主任医师有了新的领悟:“无论身处何地,都应强化责任前置的意识,把救死扶伤的核心职责扛在肩上,始终保持善意的本能,在需要时挺身而出。”
第5批援汤加中国医疗队队长、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副主任鲁庆阳告诉记者,队内有两名队员和张军桥是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同事。数月来,该医疗队在集体学习张军桥先进事迹的同时,还安排这两名同事分享了张军桥在国内的从医经历。
5年前,张军桥开始在山东省潍坊市的一个广场上“摆地摊”,用自费买来的模型和道具,从晚上7时到晚上10时,向市民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有时一周摆两次,有时一周摆三次。“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但无论别人如何评价,他一直在坚持。普及急救知识看似微不足道,但只要坚持,慢慢地,就一定会让更多人受益。”鲁庆阳表示,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给予他莫大力量。
![]()
张军桥(右)在摆摊开展心肺复苏知识科普
在得知张军桥的先进事迹时,第5批援汤加中国医疗队距离回国只剩一个月。当时,汤加卫生部门希望医疗队能将一批心血管疾病患者转到中国治疗。在时间紧迫、交接工作多等压力下,鲁庆阳每日辗转于卫生部门、医院、使馆之间沟通转诊事项,常忙到凌晨3时才休息。偶生退意时,是张军桥的事迹鼓舞了他。最终,他带着8名汤加患者远渡重洋,圆满完成了跨国转诊任务。
“在任务的最后关口,站好最后一班岗是医疗队坚守的信念。未来,一批又一批援汤加中国医疗队将接力奉献,让仁心与大爱永续相传。”鲁庆阳说。
“他的光,我们继续传递”
张军桥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8岁,但他用生命筑就的精神丰碑,已在广袤的非洲大陆巍然矗立。他的英勇事迹激励广大援外医疗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诠释“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最大的激励,是让队员更加坚定了援外医疗的初心。”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新队长)、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凯副主任医师表示,无论身在何处,无论面对何种境遇,都要坚守医者仁心、践行使命担当。他向一批又一批将踏上援外医疗征程的队员寄语:“请带着张军桥同志的精神出发,带着中国医生的温度与信念,把医术、友谊和希望播撒到受援国的每一个角落。”
“张军桥队长是中国援外医疗队队员的缩影,他用生命告诉后来者:援外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品格的彰显——敢担当、能奉献、有大爱。”第4批援柬埔寨中国医疗队(中医)队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张艳说,在柬埔寨的中医诊室里,每当她为患者施针把脉时,张军桥的精神都提醒着她:银针虽小,系着的是生命的重量;援外虽苦,承载的是医者的大爱。
“他的离去令人悲痛,但留给我们莫大的力量。他的光,我们继续传递。”黄海进说。他一次又一次地扪心自问:面对患者,面对困难,我们是否有勇气竭尽全力伸出援手?“答案是肯定的。”黄海进说,张军桥让他懂得,真正的医者仁心,是跨越一切障碍也要为生命开辟通途的执着。
印度洋的海风依旧。达累斯萨拉姆市海边的帆船在晨光中渐次启航,如同一名名接力的白衣使者,驶向那片张军桥用生命点亮的海域。
![]()
文:健康报记者 杨世嘉 闫龑 特约记者 郝金刚 通讯员 段梦琦
图:部分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