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故事:乾隆在茶馆品茗听曲,离开半里停下,下了道命令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杀了那个说书的。"

乾隆的话轻得像羽毛,却重得像山。

侍卫们愣住了。刚才在茶馆里,皇上还在安静地听那人讲故事,甚至还点了点头。怎么走出来半里地,突然就要人命?

那个说书的到底做了什么?

01

春日的午后,京城西市的街道上人来人往。

乾隆穿着一身灰色的棉袍,袖口和领边都很朴素,看起来就像个富裕点的商人。他走路的步子不快不慢,偶尔停下来看看街边的小摊。



身后跟着三个人,也都是便装打扮。其中一个叫德全,是乾隆的贴身太监,另外两个是侍卫,叫福康安和和珅。

"主子,前面有家茶馆,咱们进去歇歇脚吧。"德全小声说。

乾隆点点头。微服私访了一上午,确实有点累了。

那家茶馆叫"听雨轩",门脸不大,但是看起来挺雅致的。门口挂着一个木制的招牌,上面写着"好茶好书好心情"几个字。

推开门,里面飘出淡淡的茶香,还夹杂着一些桂花的甜味。

茶馆不大,摆了十几张桌子。客人不多,有几桌在下棋,有几桌在聊天,还有几个人坐在角落里,好像在等什么。

"客官,里边请。"一个伙计迎上来,态度很热情。

乾隆选了一张靠窗的桌子坐下。这个位置正好,既能看到街上的风景,又不会太显眼。

"来壶什么茶?"伙计问。

"龙井吧。"乾隆随口说。

"好嘞,马上就来。"伙计麻利地去准备茶具。

乾隆环顾四周,打量着茶馆里的客人。有几个看起来像是附近的商户,有几个像是读书人,还有几个说不清是干什么的。

"主子,今天有说书的。"德全指了指茶馆中央的一个小台子,"那上面放着桌椅,应该是说书用的。"

乾隆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台子不高,大概一尺多,上面摆着一张小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放着一个茶杯和一把折扇。



"什么时候开始?"乾隆问伙计。

"快了快了,王师傅正在后面准备呢。"伙计笑着说,"今天讲的是三国的故事,特别精彩。"

话音刚落,一个中年男人从后面走出来。

这就是王师傅了。他大概四十五六岁的样子,个子中等,有点瘦,脸色微黑,但是眼睛很亮。穿着一身青色的长衫,料子不算好,但是很干净。

王师傅走上台子,先对着茶馆里的客人鞠了一躬。

"诸位客官,下午好。"他的声音很洪亮,带着一点京腔,"今天王某给大家讲一段三国的故事。"

茶馆里渐渐安静下来。连下棋的人都停下手里的活,转过头来看着台子。

王师傅清了清嗓子,拿起折扇轻轻摇了摇。

"话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他的声音抑扬顿挫,很有韵味,"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立志要匡扶汉室。"

乾隆端起茶杯,慢慢地品着茶,一边听着王师傅讲书。

龙井茶的味道很不错,清香甘甜。茶叶在杯子里慢慢舒展开,绿得很好看。

王师傅讲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那一段。他模仿着刘备的声音,恭恭敬敬地说:"先生,汉室衰微,奸臣当道,备不自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

然后又换成诸葛亮的口气:"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茶客们听得津津有味。有人轻声叫好,有人点头赞赏。

乾隆也觉得有趣。这个王师傅确实有点本事,一个人能演好几个角色,声音表情都不一样。

讲了一刻钟,王师傅说到诸葛亮随刘备到江东,准备联合孙权对抗曹操。

02

"话说诸葛亮到了江东,孙权手下的谋士们都不服气。"王师傅放下折扇,用手比划着,"他们说:'这个诸葛亮年纪轻轻,有什么本事?凭什么让我们联合刘备?'"

"诸葛亮听了,哈哈一笑。"王师傅学着诸葛亮的样子,摇头晃脑,"他说:'你们这些人,空有其表,肚子里没有真材实料。我虽然年轻,但是读的书比你们多,见的世面比你们广。'"

茶客们发出"好!"的喝彩声。

王师傅继续说:"东吴的谋士们不服气,一个接一个地上来辩论。但是诸葛亮舌灿莲花,把他们一个个都驳得哑口无言。"

他模仿着东吴谋士们的口气,时而愤怒,时而无奈,时而尴尬。每个人的声音都不一样,听起来就像真的有好几个人在对话。

乾隆听得入神。这确实是个讲故事的高手。

讲了半个小时,王师傅突然停下来,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

"三国的故事先到这里。"他放下茶杯,扇了扇扇子,"王某再给大家讲一个别的故事。"

茶馆里的客人都抬起头,等着听新故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前朝。"王师傅的声音放低了一些,带着一种神秘的味道,"不是野史,也不是传说,是真真实实发生过的事。"

茶客们更加专注了。大家都爱听这种真实的故事,比演义小说更有意思。

"话说有一位明君,治国有方,深受百姓爱戴。"王师傅开始讲新故事,"这位皇帝有个习惯,喜欢微服私访,了解民情。"

乾隆的手停在茶杯上,但是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变化。

"有一天,这位皇帝带着几个随从,来到一个边陲小镇。"王师傅继续说,"小镇不大,但是很热闹,因为那里是通往边关的要道。"

"皇帝在镇上的一家客栈住下,听到客栈里的客人在议论边关的事情。"王师傅的声音变得更轻,好像在讲秘密,"他们说,朝廷在北边调了大军,准备对付外敌。"

茶馆里的客人都竖起耳朵听着。

"老百姓说,这次调兵的规模很大,光是粮草就运了好几个月。"王师傅摇着扇子,"但是军中的情况不太好,很多士兵都饿着肚子,因为有人克扣军粮。"

乾隆的眼睛微微眯了一下,但是表情依然很平静。

"这位明君听了,心里很着急。"王师傅继续讲,"他想:如果军中缺粮,怎么能打胜仗?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

茶客们点头,表示赞同。

"明君回到京城,立即召集大臣商议。"王师傅模仿着皇帝的口气,声音威严,"他说:'朕听到民间传言,说边关缺粮。这事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是谁的责任?'"

"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说话。"王师傅又换了语调,"因为他们心里都清楚,确实有人在军粮上做手脚。"

乾隆轻轻敲了敲桌子,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

"后来查明,确实是有几个负责军需的官员在克扣军粮。"王师傅拍了一下桌子,发出"啪"的一声,"这位明君大怒,把相关的官员都处死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动军粮的主意。"

茶客们叫好。

"王师傅讲得好!"

"这才是明君该做的事!"

"贪官就该杀!"

王师傅笑了笑,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他又拿起折扇,轻轻摇着,"天下事无大小,都要亲自过问。特别是军国大事,一点都不能马虎。"

茶客们都点头表示赞同。

"现在咱们朝廷也是这样。"王师傅好像随口说着,"皇上英明,对边关的事情特别关心。"

乾隆端起茶杯,表情依然很平静。

"听说朝廷在西北和东北都有重兵把守。"王师傅继续说,"西北那边,大概是八万人马吧。东北那边,应该是六万左右。"

德全悄悄看了乾隆一眼,发现主子的眼神有些变化。

"这些地方都很重要,一点都不能出差错。"王师傅摇着扇子,"特别是西北的一些重要关隘,更是要严加防守。"

"比如说青海镇那个地方,就是个要冲之地。"王师傅好像很随意地说着,"如果有敌人从那里进来,直接就能威胁到内地的安全。"



乾隆的手指在桌子上轻轻敲着,节奏比刚才快了一些。

"所以啊,朝廷在那里驻扎了精锐部队,还配备了最好的将领。"王师傅继续说,"听说那里的守将姓李,是个很有能力的人。"

茶馆里有几个客人开始窃窃私语。

"王师傅知道得真详细。"

"是啊,连守将的姓都知道。"

王师傅听了,哈哈一笑:"这些都不是什么秘密,民间早就传开了。只要有心打听,什么都能知道。"

他喝了一口茶,继续说:"还有东北的宁古塔,那里也是重镇。朝廷在那里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和军械,足够大军用一年的。"

乾隆身边的福康安微微皱眉,想要说什么,但是被乾隆用眼神制止了。

"宁古塔那地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王师傅越说越起劲,"而且那里还有一条秘密通道,可以直通关内。这条通道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连很多将领都不清楚。"

茶馆里更安静了,大家都在专心听着。

03

"当然了,这条通道的具体位置,王某也不知道。"王师傅摆摆手,"只是听说在一个叫'松花江'的地方附近。"

乾隆的眼神变得更加凝重。

"除了这些,朝廷还在内地准备了预备队。"王师傅放下茶杯,"一旦边关有事,这些预备队就会立即出动支援。"

"预备队有多少人呢?"有个茶客好奇地问。

"这个嘛......"王师傅故作神秘地笑了笑,"大概有五万人吧,分别驻扎在几个重要的城市里。"

他掰着手指数着:"京城附近有两万,保定有一万,天津有一万,还有一万在山西。"

茶客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

"王师傅,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有人问。

"哈哈,王某平时喜欢到处走走,听到的消息自然就多了。"王师傅得意地说,"而且王某还有几个朋友在军中当差,偶尔也会透露一些消息。"

他又喝了一口茶,继续说:"不过话说回来,朝廷的这些安排确实很周密。无论敌人从哪个方向进攻,都能够及时应对。"

"特别是最近,听说朝廷又有新的军事计划。"王师傅压低声音,"好像是要主动出击,彻底解决边患问题。"

乾隆的手停在茶杯上,没有再动。

"具体是什么计划,王某就不知道了。"王师傅摇摇头,"不过从最近的一些调动来看,应该是个大行动。"

"什么调动?"又有茶客问。

"比如说,最近有很多军官被调到边关去。"王师傅数着,"还有大量的粮草也在往边关运输。这些都说明,朝廷在准备什么大事。"

茶馆里的气氛变得有些紧张。大家都意识到,王师傅说的这些事情,可能不是普通人应该知道的。

但是王师傅好像没有察觉到这种变化,继续兴致勃勃地说着:"王某估计,最多再过半个月,就会有消息传出来。到时候,大家就知道朝廷的计划是什么了。"

说完这些,王师傅站起身来,对着茶客们鞠了一躬。

"今天的书就到这里吧。"他收起折扇,"明天同一时间,王某再来给大家讲故事。"

茶客们纷纷叫好,有人还往台子上扔了几枚铜钱。

王师傅笑着把钱收起来,然后走下台子,到后面去了。

茶馆里的客人开始陆续散去。有些人还在议论刚才听到的故事,有些人已经起身准备离开。

乾隆也站起身来。

"走吧。"他对身边的人说。

德全赶紧去结账。茶钱不贵,一共只要二十文钱。

走出茶馆,外面的阳光有些刺眼。乾隆眯着眼睛,适应了一下光线。

街上的人比刚才多了一些。有小贩在叫卖,有行人匆匆走过,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

乾隆沿着街道慢慢地走。他的脸色很平静,看不出在想什么。

德全和两个侍卫跟在后面,也都没有说话。

走了大概一刻钟,大约有半里路的样子,乾隆突然停下脚步。

他站在街道中央,回头看了看来路。

然后,他转过身,面对着身边的三个人。

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眼神也变得冰冷。

"回去,杀了那个说书的。此人有问题。"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